![]()
武汉的吃的,从来不是 “单打独斗”—— 既有湖北本地的鲜辣,又掺着外地来的香,混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就成了独一份的 “汉味”。逛完黄鹤楼、走遍江汉路,要是没钻进巷子里尝几口本地小吃,那可不算真懂武汉。今天就给大家盘点武汉 7 种 “特色小吃”,从早到晚都能吃,每口都是老武汉的味道,看看你吃过几样?
![]()
1. 热干面:
要是说武汉小吃的 “头牌”,热干面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筷子一拌,每根面条都裹上芝麻酱的香,碱水面嚼着带劲,不软塌也不粘牙;酸豆角的咸香中和了芝麻酱的醇厚,咬一口满是酱香,连吃两口都不觉得腻。老武汉的早晨,几乎是被热干面的香味叫醒的 —— 巷口的小摊前,端着纸碗站着吃的人排成长队,嗦面声、聊天声混在一起,这才是武汉的早市模样。
![]()
2. 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武汉的 “隐藏王牌”,不是随便哪个摊都能做好。师傅得在大铁板上操作:先把绿豆浆调的面糊摊开,煎到边缘发脆、颜色金黄,再铺一层提前蒸好的糯米,糯米上码满虾仁、香菇丁、猪肉末,最后把豆皮翻个面,继续煎到糯米吸满油香。
刚出锅的三鲜豆皮最好吃:外皮脆得 “咔嚓” 响,咬开能看到糯米裹着鲜鲜的馅料,油香混着虾仁的甜,一点不觉得腻;糯米蒸得软而不烂,嚼着有嚼劲,连吃两块都不够。
![]()
3. 牛肉粉:
武汉人爱吃粉,尤其是牛肉粉,一碗好的牛肉粉,全靠那口 “老汤底”。店家通常前一晚就开始熬汤:牛骨、牛肉加姜片、香料,慢火炖四五个小时,直到汤熬成浅褐色,牛骨的鲜全融在汤里,闻着就香。武汉人嗦粉有个习惯,最后一定要把汤喝光,连碗底的葱花都不放过,这才叫 “吃尽兴了”。
![]()
4. 鸭脖:
武汉的鸭脖,是不少人的 “追剧神器”,跟其他地方的鸭脖比,多了份 “卤后烤” 的香。鸭脖先在卤汤里泡几个小时,吸满卤香,再放进烤箱烤到外皮带点焦劲,最后撒点辣椒面、孜然粉,刚出炉时油亮油亮的,闻着就流口水。
![]()
5. 面窝:
面窝是武汉的 “早餐标配”,做法不算复杂,却很考验手艺。用米浆加泡好的黄豆,一起磨成细细的糊,里面加少许盐和葱花;油锅烧到冒小泡,把糊舀进特制的铁模里(模子中间有个小凸起),下油锅炸 —— 没一会儿面窝就鼓起来,中间薄得能透光,四周则软乎乎的。咬一口中间脆得掉渣,满是米香和黄豆的香;四周软乎乎的,嚼着带点韧劲,一点不觉得油。
![]()
6. 欢喜坨:
欢喜坨是武汉的 “甜口小吃”,长得圆滚滚的,像个小皮球,寓意着 “团团圆圆、欢欢喜喜”,过年过节时,不少人家都会买。做法是把糯米粉揉成小球,滚一层白芝麻,下油锅炸到外皮金黄、体积变大,捞出来控油,有的还会裹一层薄糖霜。
刚炸好的欢喜坨别着急吃,小心烫嘴 —— 外皮脆得掉渣,里面糯叽叽的,咬开能尝到淡淡的甜,芝麻的香混着糯米的甜,一点不齁人。武汉人吃欢喜坨,常用来招待客人,或是给孩子当零食,吃着甜丝丝的,心里也敞亮。
![]()
7. 四季美汤包:
“四季美” 是武汉的老牌子,它家的汤包,是在苏式汤包的基础上改的,多了份武汉的 “鲜”。好的汤包 “提起来像灯笼,放下去像菊花”,皮薄得能看到里面的汤汁,咬个小口吸汤,鲜得烫嘴也舍不得吐,肉馅嫩得能抿化,一点不觉得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