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想下,要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成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咱国家的气候可能就得重新洗牌了。
这片位于新疆南部、面积超过33万平方公里的沙海,一年到头几乎不下雨,白天热得能烤熟鸡蛋,晚上冷得直打哆嗦。
可科学家们这些年一直在琢磨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这片“死亡之海”活过来?如果真有一天黄沙被绿草覆盖,不只是风景变了,咱们北方的风沙天会不会少点?南方的雨会不会多点?
![]()
先说清楚,这不是说现在就能把沙漠全种成草,塔克拉玛干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以上,自然条件下根本养不活大面积植被。
但假设通过长期生态工程干预,比如合理引水、耐旱植物种植和土壤改良,在边缘区域逐步形成稳定草原带,甚至部分核心区实现固沙绿化,那带来的气候效应可就不只是“多几棵树”那么简单了。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地表反照率降低,沙漠是浅色的,阳光一照就反射回大气里,地表吸热少;而草原颜色深,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地表温度会上升。
![]()
听起来好像是更热了?其实恰恰相反,因为植被蒸腾作用增强,空气湿度上升,反而可能在局部形成更有利于成云致雨的小气候。
科学家研究发现,绿洲周边区域气温日较差会缩小,夜间降温不再那么剧烈,这种“缓震效应”对农业和人居都是利好。
![]()
再往大了说,地表下垫面性质改变,会影响大气环流模式。塔克拉玛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西风带和季风系统交汇的关键区域之一。
当大片裸露沙地被植被覆盖后,地表摩擦力增大,原本强劲的西北风会被削弱,这意味着春季影响华北、黄淮甚至京津冀地区的沙尘暴源区动力减弱。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中国沙尘暴年鉴》数据,源自南疆盆地的沙尘输送曾占全国总输送量的三成以上。
![]()
一旦沙漠固定、起沙概率下降,我国北方春季PM10浓度有望显著改善,北京人戴口罩防沙的日子或许真能减少。
而且植被恢复还会提升土壤持水能力,哪怕降水不多,也能通过根系网络留住每一滴水分,逐渐形成正向反馈循环。
就像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显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50%以上后,局地空气湿度上升近10个百分点,年降水量也有微弱但持续的增长趋势。
![]()
更深一层看,这种巨变还可能扰动更大尺度的水汽输送格局。青藏高原北缘的干旱区与中国东部湿润区之间存在强烈的“干湿对比”,这种差异驱动着某些次级环流的形成。
如果塔里木盆地不再是“热荒漠”,而是出现大规模蒸散发源,就可能改变东西方向上的气压梯度,进而影响夏季风深入内陆的强度和路径。
虽然目前主流气候模型尚未预测出颠覆性结果,但已有研究提示,中亚地区若出现大范围生态修复,可能使西北地区降水呈缓慢增加趋势。
![]()
在理想化全面绿化情景下,新疆南部年均降水量或可增加15%至20%,尽管绝对值仍不高,但对于生态重建已是雪中送炭。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水资源可持续调配,塔里木河作为主要水源,其冰川补给正受气候变化威胁,昆仑山和天山积雪量近几十年呈波动下降态势,这就要求任何生态改造都不能脱离水资源承载力底线。
![]()
最后还得提醒一句,大自然不是想改就能改的拼图游戏。塔克拉玛干之所以成为沙漠,是地质构造、大气环流和水文条件共同影响的,强行逆转,既昂贵又高风险。
目前我国推行的是“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策略,在沙漠边缘建设防护林带、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实施退耕还草等措施,已取得实效。
![]()
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超3000万公顷,有效遏制了多个沙化重点区域扩展势头。
未来或许不会看到整个塔克拉玛干变成呼伦贝尔那样的草原,但在局部实现“沙退绿进”,让荒漠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则完全有可能。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