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移动官方宣布已获工信部批复,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用户可携带本人身份证前往任意移动自有营业厅,现场扫码几分钟即可完成eSIM开户,率先体验“无卡”通信。这意味着,国内市场规模最大、用户最多的运营商正式打开eSIM“闸门”,也意味着中国通信业在5G-A与6G的前夜,迈出了“嵌入式连接”的关键一步。
![]()
从“试点”到“商用试验”:政策终落地
早在2020年,三大运营商就拿到物联网eSIM牌照,但手机侧一直停留在“小范围试点”。今年9月,苹果发布仅支持eSIM的iPhone Air,终端侧彻底取消实体卡槽,倒逼监管提速。不到一个月,工信部即批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开展手机eSIM商用试验,中国电信也已表态“整装待发”。行业共识是:2026年前,eSIM将成为新入网手机的“默认配置”,实体SIM卡步入逐步退网阶段。
“一号多终端”体验:手表、平板、车机都能共享套餐
据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介绍,目前eSIM可办理“独立号码”或“一号双终端”两种场景:
1.独立号码:适合备用机、老年机、学生手表,套餐门槛19元起,按普通号卡计费。
2.一号双终端:主号码与手表/平板/车机共享语音、流量、短信,月功能费仅10元,远低于此前多卡多终端的副卡费用。
开通流程极其简洁:插网设备→身份证读卡→扫码下载卡数据→激活,全程不到3分钟;卡数据下载后72小时内有效,用户换机也可远程转移,真正“卡随云走”。
![]()
产业链共振:运营商、终端厂、芯片商集体受益
1.运营商:eSIM带来“增量连接”。中国移动目前连接数已超25亿,其中物联网13亿、手机12亿;eSIM普及后,预计2027年“一人多终端”可再净增3-5亿连接,ARPU值同步提升。
2.终端厂:节省卡槽空间,可堆更大电池、更强散热,折叠屏、轻薄本、AR眼镜将率先受益。苹果、华为、荣耀、OPPO、小米旗舰已全部支持eSIM,供应链预测2026年国内eSIM终端出货占比将突破60%。
3.芯片/模组:eSIM核心是一颗安全芯片+远程配置平台(RSP)。紫光国微、华大电子、复旦微等国产商已量产车规级eSIM SoC;移远通信、广和通等模组厂把eSIM当成5G-A模组的标配,毛利率较传统模组高3-5个百分点。
![]()
投资逻辑:三条主线掘金“eSIM+”
主线一:运营商——连接数与ARPU双击
中国移动坐拥9.8亿移动用户,eSIM带来的“一号多终端”将直接提升单客户价值;同时公司固网宽带、智慧家庭、云业务协同明显,分红率70%左右,具备稳健高股息特征。
主线二:终端安全芯片——国产替代+车规级增量
eSIM芯片需通过CC EAL5+以上安全认证,国内仅少数厂商具备量产能力。随着手机、车载、网关需求爆发,未来三年国产eSIM芯片出货量CAGR有望超50%。
主线三:通信模组——高毛利+出海共振
5G-A与RedCap催化物联网换代,eSIM成为海外运营商认证门槛;具备RSP平台能力的模组厂可一次性销售“硬件+终身连接”,锁定长尾收入。
风险与挑战
1. 监管节奏:试验期仍限制“线下实名”,短期内难以完全线上化。
2. 国际漫游:海外运营商eSIM profile对接复杂,出境用户或面临“有终端无网络”尴尬。
3. 数据安全:eSIM数据远程下发、云化存储,对运营商IT系统提出更高安全要求,一旦出现漏洞将影响用户信任。
未来展望
行业普遍预计,2026年国家将发放正式商用牌照,届时eSIM将像VoLTE一样成为入网必选;2030年实体SIM卡或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对于用户,这意味着“换号不换卡、出国不换卡、多设备一卡走天下”;对于产业链,这意味着新增千亿级“连接服务”市场。谁能掌握RSP平台、谁能拿下运营商订单、谁能率先通过车规级认证,谁就能在“无卡时代”占得先机。
推荐关注标的
1.中国移动:国内最大移动运营商,eSIM商用试验首批获批,高股息+连接数扩张双逻辑。
2.紫光国微:国内安全芯片龙头,eSIM SoC已通过移动、联通入库,车规级订单加速放量。
3.移远通信:全球蜂窝模组龙头,内置eSIM的5G-A模组已批量出货,海外RedCap+车联网需求高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