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教育的日常场景中,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孩子突然开始用顶嘴、耍赖的方式逃避上学,原本温馨的早晨变得鸡飞狗跳。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必须赢”,用更严厉的态度压制孩子的反抗。但事实上,比起在争吵中争个输赢,家长先“软下来”,往往才是拉回孩子、重建沟通的关键。
![]()
一、顶嘴背后,是孩子未被听见的呼救
孩子顶嘴逃避上学,表面看是“不听话”,实则可能是内心积压了情绪或遇到了困难。可能是学业压力过大,也可能是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出现了问题,甚至只是单纯觉得“上学没意思”。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倾听和理解,孩子就会用更激烈的方式表达不满——顶嘴、哭闹、拒绝出门,都是他们试图引起关注的“求救信号”。
此时,如果家长选择硬碰硬,用“必须去”“不许闹”等命令式语言回应,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视,甚至激发更强烈的反抗。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陷入“对抗-更激烈对抗”的恶性循环,孩子的问题非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可能加重。
二、“软下来”,不是妥协,而是智慧
“软下来”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向孩子妥协,放弃原则。相反,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沟通策略——通过降低对抗性,营造安全的表达环境,让孩子愿意说出真实想法。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先共情,再引导
当孩子顶嘴时,家长可以先放下“纠正错误”的急切,用“我知道你现在很不想上学,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代替“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共情能快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
用提问代替命令
与其直接说“你必须去”,不如问:“你觉得今天上学最让你担心的是什么?”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梳理问题,同时家长也能更精准地找到症结所在。
允许表达,但设定底线
如果孩子情绪激动,家长可以暂时允许他们“发泄”,但同时要明确底线:“你可以说不想上学,但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让上学变得不那么难受?”
三、从“对抗”到“合作”,重建亲子信任
当家长“软下来”,孩子往往会从“防御模式”转为“合作模式”。因为他们发现,父母不再是“敌人”,而是愿意倾听、帮助自己的“盟友”。这种信任的重建,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
例如,有位家长曾分享:孩子因数学考试失利拒绝上学,她没有批评,而是先陪孩子吃了顿喜欢的早餐,然后问:“你觉得数学哪里最难?我们能不能一起找老师或同学帮忙?”孩子逐渐敞开心扉,后来不仅主动上学,还和家长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
教育是“慢”的艺术
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次“叛逆”,都是家长重新认识他们的机会。比起在争吵中证明“谁对谁错”,不如先“软下来”,用理解和耐心拉回孩子的心。毕竟,教育的目标不是“赢过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赢得他们的信任、尊重与成长。
下次当孩子顶嘴逃避上学时,不妨试试:先深呼吸,放下“必须赢”的执念,用一句“我懂你”代替“你必须”。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愿意靠近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