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角色因醉酒、重病、激动,或是嘴里塞满食物而说话含糊不清。这些片段往往极具戏剧张力或喜剧效果,让观众或捧腹或揪心。配音演员将“模糊”精确演绎到毫厘的非凡功力。
![]()
配音演员拿到的,绝非一张白纸或一句“请自由发挥”。相反,他们得到的台词本与正常台词并无二致,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清晰罗列。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将这句完整的台词“吃透”理解其含义、把握角色的情绪、分析气息的走向。
走进录音棚,魔法正式开始。这里没有真正的酒,也没有满嘴的食物,有的只是演员调动全身感官的“无实物表演”。
物理技巧的运用:为了模拟嘴里有东西的感觉,演员可能会微微鼓起腮帮,用舌头故意抵住上颚或牙齿,改变口腔共鸣腔的形状。模拟醉酒时,他们会刻意让喉部肌肉放松,制造声音的摇晃感和不受控感。有时,甚至需要含一小口水(确保不会呛到的情况下)来真实地发出那种“咕噜咕噜”的声音。
气息与节奏的控制:这是精髓所在。含糊的台词并非一味地快或慢,而是有着独特的节奏。
情感的真实投入:无论技巧多么纯熟,缺乏情感的“含糊”只是噪音。配音演员必须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情境中。想象自己正身受剧痛,每一口气都牵扯着伤口;或者想象自己正处在极度兴奋的状态,思绪快过嘴皮。只有如此,那些“嗯…啊…那个…”等填充音才会自然流露,成为角色思维断片的真实写照,而非生硬的表演。
录音完成后,声音工程师会接手进行最后的打磨。他们可能会对这段声音进行微调,例如增加一点混响来模拟在空旷或头脑昏沉环境下的听感,或者轻微地扭曲音调,以表现声带的不受控。
![]()
所以,下次当您在银幕前为那个口齿不清的角色会心一笑或心生怜悯时,不妨想起声音背后的那片战场。那一片精心炮制的“含糊”,恰是配音艺术家们用最清晰的头脑、最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献上的一场完美演出“梨花声音研修院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