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只吃“三板斧”,中国人的长寿食谱有了科学答案
“多吃点,吃好点!”这句朴素的关怀,如今被科学证明是通往健康长寿的密钥。但“吃好”不等于“吃贵”,也不等于“吃撑”,关键在于两个字——“杂”和“对”。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袁长征研究员团队在国际著名营养学期刊《欧洲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为我们揭开了“怎么吃才能更长寿”的谜底。
![]()
这项研究明确指出: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可以显著降低中国成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 而其中,那些既能“吃得杂”(高膳食多样性),又能“吃得对”(高膳食质量)的人,死亡风险降到了最低!
不健康饮食,是全球死亡的“隐形杀手”
研究背景指出,饮食在维持人类营养和健康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不健康的饮食已稳居全球前五大死亡风险因素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餐桌也经历了巨变:从传统的以谷物为主,转向了更多的肉类、奶制品、水果和坚果。这看似是生活质量的飞跃,但高能量密度食物的过量摄入,也带来了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井喷。
我们到底该怎么吃?科学界一直在寻找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答案。
![]()
什么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官方指南来定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首次定义并推荐了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它并非什么神秘的养生秘方,而是对我国传统饮食智慧的提炼与升华。
它核心强调以下几点:
食物多样性:别再只盯着几种爱吃的菜,餐桌上的“色彩”和“品类”要丰富起来。
谷物为主:米饭、面条、杂粮等谷物仍是能量的基础,不可偏废。
蔬果充足:保证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和纤维的保障。
鱼虾丰富:鼓励多摄入水产品,补充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
奶豆不缺:奶类、豆制品是钙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清淡少盐:控油、控盐、控糖,减轻身体负担。
简单说,它就是一套适合中国胃、讲究均衡与适量的“饮食说明书”。
浙大研究证实:遵循该模式,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浙大的这项研究,正是对这套“说明书”效果的一次大规模、科学的验证。
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中国成年人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那些饮食模式最接近“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人,他们的全因死亡风险(即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出现了显著下降。
![]()
更引人深思的是,研究揭示了“吃得杂”与“吃得对”的协同效应:
只会“吃得杂”:如果只是食物种类多,但热衷于高油高盐的“多样化”,健康收益有限。
只会“吃得对”:如果严格只吃某几种“健康”食物,又可能因膳食多样性不足,导致某些营养素缺失。
而只有当“高膳食多样性”和“高质量饮食”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延寿效果,实现1+1>2的健康收益。这就像是长寿路上的“双轮驱动”,缺一不可。
行动起来!把“东方健康膳食”端上你家餐桌
理论说再多,不如付诸实践。从下一餐开始,试着做出一些小改变:
主食加点“彩”:在白米饭里加一把糙米、燕麦或几块红薯,增加全谷物摄入。
蔬菜“彩虹”原则:争取一天吃到红(番茄)、绿(菠菜)、黄(胡萝卜)、紫(茄子)等五种颜色的蔬菜。
蛋白质“优中选优”:提高鱼、虾、去皮禽肉和豆制品的比例,适当减少红肉和加工肉。
烹饪“做减法”:多采用蒸、煮、快炒、凉拌的方式,品尝食物本身的味道,减少重口味。
加餐“巧选择”:用一杯酸奶、一小把坚果或一个水果来代替高糖、高油的零食。
![]()
长寿的秘诀,或许就藏在我们一日三餐的寻常选择里。浙大的这项研究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必盲目追求西方的膳食潮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经过科学优化的饮食智慧,就是最好的健康宝藏。
记住这六个字:吃得杂,吃得对。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投资一顿均衡、多样的好饭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