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真快,感觉八月十五中秋节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而今日也来到了农历的八月十三日!由于八月份是小月,在过几天就要进入九月份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
实际上在今天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在过去老人就说了,农历八月最怕二十三日,这又是为什么呢?八月二十三有什么特殊的,究竟又是在怕什么呢?
很多人不知道,在农历八月二十三是很特殊的日子,在过去这一天也被称之为“出詹日”。
故事要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宫中一位姓詹的御厨,手艺精湛却遭人诬陷,最终含冤而被秦始皇杀害了,还连累了一家人。
离奇的是,他死后天空接连十日阴雨不绝,乌云压得百姓喘不过气,田里的谷子发了芽,晒好的草料也生了霉。
![]()
直到后来秦始皇发现这个御厨是冤枉的,然后就给他平反了,这一天就正好是农历的八月二十三日,当天早上不仅雨突然停了,东方突然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地面,百姓们奔走相告,认为这是詹氏的冤屈得以昭雪,老天才收起雨水。
从此,“出詹日”的说法便流传下来,成了秋季雨水“收兵”的象征,在过去民间还有“大雨不过八月二十三日”的说法,人们也都盼着这一天放晴,好赶在霜降前把粮食收回家。
可为何又说“八月最怕二十三日”呢?这背后藏着古人对“日子宜忌”的讲究,更关乎一年的生计。其中总结起来,就是有“三怕”!
首先,农历的八月二十三是传统历法中的“月忌日”,同时还是“破日”。在旧俗里,每个月的初五,十四和二十三这三天都被称之为月忌日,在过去民间还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初五犯着家长死, 十四逢之身自当, 行船落水遭官事, 皆因遇着二十三”的口诀,而在民间则流传着“初五十四二十三,穷嘴老鼠不出庵;外面有金也不捡,关在家里守财坛”的说法,我老家也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炼丹”的说法!
![]()
这都是因为,过去民间“月忌日”被认为是“诸事不宜”的日子,婚丧嫁娶、盖房动土都要避开,怕冲了“吉利”;
至于今年的八月二十三又逢“破日”,则有“破败”之意,老人会叮嘱孩子这天别乱跑,也别做重要决定,总觉得容易出岔子。就连老黄历上也有“是日破日,诸事不宜”的标注!
这些说法虽带着些迷信色彩,却也藏着古人对生活的敬畏——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们习惯把未知风险归咎于“日子”,用谨慎态度规避意外。
但真正让老百姓“怕”的,还是这一天的天气,就是怕这一天下雨,认为这不是好兆头。
而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里就藏着最实在的经验:“大雨不过八月二十三”,古人认为,过了这一天,秋雨就该停了,若这天还下雨,可不是好兆头。
![]()
有句老话叫“雨打八月二十三,腊月风雪堆成山”,意思是这天下雨,冬天会格外寒冷,风雪频繁,不仅人难熬,牲畜容易冻伤,来年春耕也会受影响;
更让人揪心的是“八月廿三雨淋淋,陈谷烂米贵如金”,因为这一天下雨,往往预示后面的雨水多,而秋雨连绵可不是好事,它不仅会带来降温,同时也会耽误秋收,就算粮食收不上来、存不住,到了冬天就可能闹粮荒,连往年的陈粮都会变得珍贵。
反过来,若八月二十三是晴天,百姓便会松口气。“八月廿三见晴天,柴米堆满园”,晴天意味着秋收能顺利进行,玉米、谷子能及时晒干入仓,家里的柴薪也能趁着好天气劈好、晒干,整个冬天的生计就有了着落。
还有句更形象的农谚:“八月二十三日头照,三九四九烂泥滩”,说的是这一天晴天,冬天会偏暖,连最寒冷的“三九四九”时节,地面都不会冻得硬邦邦,反而有些湿润,既方便人们出门,也对地里的庄稼根系有好处。
如今,我们有了天气预报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不再靠“看日子”判断收成,但“八月怕二十三”的说法,依然是老辈人挂在嘴边的回忆。
它不只是一句俗语,更是古人在与自然相处中,总结出的生存智慧——对天气的敏感,对收成的重视,对生活的踏实规划,这些都藏在“怕”与“盼”的复杂情绪里,一代代传到今天。
当我们再听到这句老话时,或许能多一份理解:那不是迷信,而是先辈们在土地上谋生时,最朴素的期待与敬畏。就如老辈人还常念叨的,人还是要有敬畏之心,不管是对天气,还是对大自然的土地,你们说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