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我最近在学习法语,精神状态很法式(时而优雅时而疯癫)。
大半夜的突然想起有句话的发音还吃不准,我就坐起来,翻出音频跟着大声朗读。
月黑风高,整个北蔡只有我一个疯女人还在学习。
你们知道我旁边还躺着个200斤的巨婴,是的,居然还睡同一张床。我甚至希望他由于受不了我的好学而一气之下抱起被子去睡沙发。
然而,并没有,看来我这种非常新颖的【法式浪漫】令他更加眷恋主卧了,他甚至也跟着我朗读了起来。
现在他已经会用不标准的法语说“你好女士我要一个闪电泡芙”以及“我的手机丢了”。
也算是在努力追赶我的步伐了,每个一生要强的中国女人身边或多或少会有一两个逐渐开窍的男人。
毕竟全网都在担心我又甩了孩子他爹十条街。
如今,万里长征他总算追上来0.08米。
看来这个电烙铁男早晚要被我驯化成智性恋。
有人肯定会问我为什么要学法语。
原因也不复杂,主要是我也在追赶着另一个男人的步伐。
这个男人就是我的娃。
所以,娃才是中年妇女的第一生产力。
曾经,我因为娃也自学成才了不少东西,包括但不仅限于鸡兔同笼和大桥相遇、木工钳工和焊工、素描和创意画、python和scratch、自由泳和深潜、大提琴和架子鼓、推拿烘焙弯道漂移和理发......
如今娃长大了,我的生产力没有褪色,并且学的玩意开始逐渐高端起来,比如法语。
因为我通过其他方面(例如数学,物理,编程)去追赶他是不可能了,生产力还是要看生产工具,我的头发和脑细胞都剩得不多,还要留一些给复旦的哲学课。
拆解一下,我学法语的驱动力主要有三个:
第一,儿子在学法语,我要亲自体验一下这东西到底难不难。
第二,我跟我娃之间,需要创造一些新的共同语言。
第三,以后带娃去法国时我冷不丁蹦出来几句地道法语,他会觉得我很厉害。
先说第一点。儿子在密大学的第二外语是法语,当初他选这门课的时候,我属实是有点震惊的。
看来,自己想学的东西,再难都觉得简单。
他也喜欢数学和物理,前几天考试得了满分。对咱们中国公立高中教出来的理工男来说,漂亮国大一的数理化,怎么形容呢,“这个课就好像是在哄幼儿园小孩”。所以难度全落在英语和法语上。
足以看出,我儿子对法语是非常有热忱的,那就意味着他能学好。所以我斗胆一试,我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不难。
再说第二点。众所周知,理工大直男儿子的特征之一就是话少,分享欲几乎为零。
我跟我娃现在隔着一万多公里,12小时的时差,以前住一块儿的时候都说不上几句话,现在更是沟通主要靠猜。
我每天都得认真做着加减法,经过深思熟虑的遣词造句才给他发个消息,思考着如何不动声色地不被察觉地又让他觉得被打扰地怂恿他尽可能多分享他的日常。
经常是——我晚上发个消息,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收到他的回复,回复基本上是不超过一行字。
当妈的总是嫌娃给的信息太少,但娃们可能觉得你们大人好烦,怎么什么都要知道?
我儿子这个人吧,只有当你跟他谈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才会主动、热情,并能回复超过10个字。
跟他谈物理我又不会,跟他聊数学我又没这个本事,那么跟他切磋法语总行吧。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昨天我问他要不要毛毯,他不回我,于是我一咬牙发了一条法语:S 'il vous plaît r épondez-moi.
好家伙,没过3秒钟,他回复了!
有种【老板的消息不回,女朋友的消息秒回】既视感。
但无妨啊,这不正好验证了我又找到了精准打击的方向了吗。
所以娃大了我们也要调整心态,你以为人家还是随便弄个会唱歌的鸭子就能围着你团团转的年纪啊!
现在这种不好控制的男青年,你得靠智取。
这不就又提升了我的生产力了吗,不但自己学了法语,还在沟通中知道了 s'il vous plaît得放在最后。
这种只有我们学法语的人之间才有的高端对话,谁懂啊,孩子他爹也只能望而生畏。
关于第三点。我承认我学法语是有点功利心在里面的,都一把年纪了,没点实际诱惑在的话,很难坚持。
其实从我娃上小学开始,他就习惯看着我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
即使是在最焦虑抓狂的高中三年,我也没停下自己读书,所以我儿子很习惯我这个中年老母把自己卷成个读书狂魔,在这种大框架的人设底下,那一点点功利心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现在的问题还是在他爹那儿,全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替他捏把汗,生怕差距过大,我把他甩了。
不过还有一点也挺重要的。
众人只能联想到学习的苦,但我确实尝到过学习的甜头。
尤其是作为一个百忙之中抽空学习的中年老母,简单来说大概就是:只有在沉迷学习的时候,我才是自己的自己。这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听懂。
都说父母养育子女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过程,这话真的只有当孩子远走高飞之后才能理解啊。说实话,从安娜堡送完娃回到上海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好像还处在【戒断期】,感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就想躺平,彻底放松。
不少人问我想不想娃,其实比起想娃,更需要调整的是我得开始适应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十几年来一直有个娃在身边,好多东西都是因为有孩子而“被迫”做的,比如一些社交,一些外出,一些“表演型积极向上”......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这些东西就都消失了,虽然是好事,但想要适应总得有个过渡。
我仔细想了一下,这种情绪的低落主要还是源于对娃的愧疚。
前些年我没怎么管他,孩子就好像自己生长起来,现在我突然把他弄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又自己生长一次,就感觉我为孩子啥都没做过似的,所以有种愧疚和自责。
但是又一想,什么都没做可能也是一种“做了”,这个深奥的话题,在我学了哲学之后,在脑子里反反复复,愈演愈烈。
直到我开始学法语,好了,有限的大脑空间终于不能同时容下哲学和法语,哲学思辨让路,现在我满脑子都是小舌音和阴阳性,比哲学还烦。
但又一想,就算不为任何人而学,也不为任何目的而学,学了也没啥大用,但这个过程却是独属于我自己的。
以前我练琴的时候,有人会说“赶紧练好发出来让我们听听这美好的音乐”,我却觉得最美好的恰恰是那个乱七八糟的练习过程,这是一种【熵减】。
所谓熵减,就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理顺的过程。
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过程,不光是把想学的东西理顺,更是把自己理顺。学会的越多,就越明白我和这个世界相处的短板与优势。越了解自己,就越看轻外界的纷扰,包括老公五分钟前刚让你生的气,和某个痴呆网友三天前对你的羞辱。
一切外界的琐事,都会因为自己内在力量的庞大而逐渐渺小,然后你就会发现——学习和睡觉一样,都是让你摆脱一切非必要角色、完全留存于自我的一条捷径。
“学习和睡觉一样”的这种境界,倒也不是谁都能达到,其实我也没有达到,现在对我来说,大多时候是“学习和睡不着觉一样”——身体挺累的了,脑子还嗡嗡嗡。
很多朋友让我分享我是怎么学习的,说每次都能被我“激”到,看完我的视频都想放下手机去学习了(不知道真的假的) ...... 要是真能起到这种效果,我觉得这是好事。
那就开个直播跟大家聊聊,点下面预约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