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清晨,晨雾尚未散尽。在定陶区黄店镇辛店村的西芹地里,积水退去的泥泞尚未干透。镇里的志愿者康钦海蹲在地头,捏起一片略显萎蔫的西芹叶,声音洪亮:“水排了,病根可能还在。现在最要紧的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再追施叶面肥,把养分跟上去……”
十几位村民围拢着他,眼神专注。这场开在田埂上的“培训会”,没有讲台,没有话筒,却关乎着这片菜地能否重焕生机。
几十公里外的马集镇白菜王村,刚经历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提起几天前的情景,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国仍心有余悸:“眼看着近千亩白菜泡在水里,心里那叫一个急!”令他没想到的是,求助信息发出后,镇里组织的9名志愿者带着7台排水机械火速赶到,“一上午,300亩!积水排得干干净净,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抢”字当头:一场与阴雨天的极限拉扯
秋分过后,本应是“三秋”大忙的收获时节,但连绵阴雨给鲁西南大地蒙上了一层阴影。土壤过湿,农机下不了地;光照不足,秋粮晾晒成了难题;播种延迟,直接影响来年夏粮收成。
“必须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影响,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秋种‘应种尽种’!”这成了定陶区上下的共同意志。一场围绕“抢收、抢烘、抢种、减灾”的组合战役迅速打响。
组织力就是战斗力。定陶区迅速构建起“区包镇街、镇街包村、村包户”的网格化责任体系,13个工作指导组直插一线,县级干部的身影出现在泥泞的田埂上。区、镇两级专职农技人员被派驻到各镇街,任务明确:人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
“铁牛”与“烘干塔”齐鸣。全区1592台玉米收获机昼夜轰鸣,其中30台履带式收割机在湿软田地中显露出独特优势。
与此同时,14个粮食烘干点全面启动,日烘干能力达2470吨。
广场、学校操场、闲置厂房……一切可利用的空间都向农民开放。挖掘机的巨臂挥动,100余台次大型机械全力疏通着被堵塞的“血管”。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疏浚的157.83公里沟渠,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2440台可移动水泵是另一支“奇兵”,这些由救灾资金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同配备设备,正全力将积水“赶”出农田。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面对天时不利,定陶区的应对展现出更高的科技成色。
“强化监测预警,我们力争跑在天气前面。”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哲介绍。与气象部门的联动会商机制高效运转,20余次精准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通过微信群等渠道,迅速抵达农户和合作社。百余人组成的农技队伍,踏着泥泞,分赴各镇街。他们不仅是技术指导员,更是信息员和调度员。
“这片地湿度还太大,再等等。”“种子必须包衣处理,坚决不能‘白籽下地’!”……累计600余人次的田间服务,将关键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保险理赔,织就最后一道安全网。据统计,全区玉米倒伏面积达3万余亩。灾情发生后,保险理赔绿色通道随即开启。“倒伏后及时收获、未明显减产的,每亩赔付100至200元;因雨未及时收获导致生芽或霉变的,每亩赔付500余元。”清晰的理赔标准,让受损农户吃下了“定心丸”。目前,定损工作已基本完成。
秋种质量:把好“关口”标准不降
抢收是为了归仓,秋种则关乎明天的希望。尽管播种时间被迫推迟,但定陶区对秋种质量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
在整地、播种、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区里设置了严苛的“关口”。整地关,落实秸秆还田、深耕翻整、施足基肥;播种关,推广“适期、适墒、适量、适深播种,播前播后双镇压”技术;管理关,坚持“种后即管”,为明年早春麦田管理抢占先机。
农资保障也在同步进行。280万斤小麦种子已储备到位,40万斤缺口也已对接好种源。与此同时,一场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正在铺开,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在排尽积水的辛店村西芹地里,新喷施的叶面肥在幼苗上闪着微光。
马集镇白菜王村的田野上,志愿者的身影已然离去,但一片片重获生机的白菜地,记录下他们来过的痕迹。定陶的田野,在经历一场风雨洗礼后,正重拾秩序与生机。这里进行的不只是一场与天争时的生产自救,更是一幅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农民为主体、社会协同的“三秋”会战图景。
菏泽日报 记者 刘卫国 通讯员 刘天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