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苏步青负笈东瀛苦学成栋梁,怀赤心报效故国数学耀中华
浙江平阳,青山秀水孕育了一代数学英才苏步青。1919年春,年仅十七岁的苏步青站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教室里,手握一份来自东京的录取通知书,心潮澎湃。
![]()
数学家苏步青塑像
三年前,他还是个对数学兴致索然的少年。直到有一天,国文老师讲述中华民族备受列强欺凌的现状时,慨然道:“当今世界,弱肉强食。吾辈当自强不息,而自强必先振兴科学,振兴科学必先精研数学!”这番话如惊雷般震撼了苏步青的心灵。从此,他将个人志向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数学的海洋里孜孜以求。
四年中学时光,他演算的草稿堆积如山。每当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梦乡,唯有他的窗口还亮着油灯。代数、几何、三角,每一道难题都被他反复推敲,直至彻底领悟。毕业时,他以全科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日留学的宝贵机会。
东渡扶桑,语言成为第一道难关。苏步青寄居在东京简陋的公寓里,每天背诵单词到深夜。三个月后,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日语,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电机系学习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常常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后,独自钻研高等数学至深夜。
毕业后,他毅然报考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面试时,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对这个中国青年颇为欣赏,但也给了他严峻的考验——一百多道高难度的习题。接下来的日子里,苏步青几乎将全部时间都投入了解题中。图书馆、宿舍、校园的长椅,都成了他的演算场所。有时为了一个难题,他连续思考数日,甚至在梦中都在推演公式。一年后,当他把厚厚一叠解答呈交给洼田教授时,这位严师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苏步青在微分几何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31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关于仿射空间的曲面论》,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日本帝国大学讲师。此时的他,已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
然而,远在祖国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一封聘书,让他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彼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朋友们劝他留在日本:“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能做什么?”苏步青却坚定地说:“国家养育了我,现在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岂能贪图个人安逸而忘怀祖国?”
他毅然携家眷回国,来到战火中西迁至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教师们住在破旧的庙宇里,常常要以红薯充饥。苏步青一家挤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木屋里,连一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但他毫不在意,将木板架在箱子上就开始备课、研究。在昏暗的菜油灯下,他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等重要著作。
最令人感动的是,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坚持每天为学生们讲授八个小时的课程。有一次,敌机空袭过后,他拍拍身上的尘土,对惊魂未定的学生们说:“数学是我们的武器,知识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
苏步青在讲课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谷超豪、胡和生等一批优秀数学家迅速成长。苏步青常对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更是将全部心血投入数学事业的发展中。他主持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推动创立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为中国数学学科的布局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晚年时,有青年问他成功的秘诀,他意味深长地说:“学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代数学大家治学的真谛。
从瓯江之畔到东海之滨,苏步青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科学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不仅要追求真理,更要心怀家国;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多少人才。
![]()
这份赤子之心,如璀璨星辰,永远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