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林嘉茵 钟国平
近年来,民革中山市委会始终将高质量建言献策视为重中之重,对焦实际选题、深入调研破题、聚智集力解题,不断开创参政议政工作新局面,连续多年获评民革广东省委会年度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民革中山市委会坚持“重点调研课题+一支部一提案+一人一议”的参政议政做法已有十多年。通过党员亮出“点子”、市委会“组团”参与,参政议政工委指导、支部着力攻坚,党员分享想法、自行组队研究等多种方式,找准小切口、聚焦关键点,瞄准症结精准发力。
小切口+深挖掘:
问题导向直击痛点
2020年,中山市石岐街道南下村一处山体滑坡引起了民革党员的注意,民革中山市委会随即组建调研组到现场考察。
经党员实地勘察发现,滑坡处上方为“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墓穴已部分坍塌数年,导致骨灰罐外露,若不及时修整,烈士墓有进一步损坏的趋势。当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结合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民革中山市委会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保护的建议》。该提案获时任中共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进行整体规划、抢救修缮。次年民革中山市委会组织骨干党员前往瞻仰“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时,该山体已面貌一新、先烈墓地得到了妥善修复和保护。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中山民革党员眼底里都沉淀着这些“小心思”,为撰写“一人一议”(即每位党员提交一份建议)储备选题。
2020年,政府公开平台上关于自来水水质状况的市民留言,吸引了民革党员刘佳的注意。中山市的水源水质较好,留言中提及的水质时有浑浊、颗粒物存在的问题,疑似为二次供水。为此,刘佳向居住在不同住宅小区的亲朋好友、党员同志了解情况,翻阅资料、实地走访,形成《关于加强二次供水管理 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建议》,在2021年中山市两会上提交。
民意所盼、政府所向,2021年下半年,中山市全面启动二次供水改造项目,该提案被市政协确定为重点提案。此后,2021-2022年,中山市投入2.4亿元完成了122个小区升级,让高层住户用上“新鲜自来水”。目前中山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已经进入尾声,为全市安全供水保驾护航。
深调研+长跟踪:
动态把脉精准开方
2024年,中山市提出要着力构建“一人、一山、一城、三海、推进八大重点工作”的“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其中“一人”是指擦亮“孙中山”文化名片。
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的民革组织生来就肩负这一使命——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保护、活化、利用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助力书写中山“文化兴城”大文章。近年来,民革中山市委会长期关注、跟踪中山城市建设中的孙中山元素,旨在为驱动城市能级跃升提出建议。
2016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是中山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时机。市委会先手谋划、前瞻研究,于2015年初就组建由孙中山研究会会员、城建专业党员构成的调研队伍,并在当年中山市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上提出以孙中山故居为核心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建议。2016年中山市政协全会上,市委会作了题为《弘扬孙中山文化,构筑城市发展新高度》的大会发言,建议加强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推进城市风貌建设等。当年11月12日,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揭牌;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孙中山史迹径被整合纳入游学路线,并向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青年推介……
民革中山市委会并没有就此停住调研的脚步。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民革中山市委会认为,孙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象征和精神纽带,是“人文湾区”的杰出代表,中山市应把握机遇,发挥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经深入调研,于2019年1月向市政协提交《以孙中山文化汇聚改革发展新动能,共筑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家园》。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弘扬和发掘孙中山文化资源。
2022年,民革中山市委会牵头市各民主党派开展联合调研,深入部门镇街调研、汇聚市各民主党派的智慧和力量,在当年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暑期座谈会上提出《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 建设湾区人文标杆城市》的建议。2022年市委会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推动孙中山故里旅游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被列为市政协重点提案。
数年间,与“孙中山”相关的提案,不下十数件,今年市委会向市政协提交《关于推进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及其周边地区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建议》,向市人大提交《关于改善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及其周边地区交通状况的建议》,进一步推动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保护与发展。
“不调查不议政”,是民革中山市委会始终践行的履职准则。精准的调研、持续的跟踪、务实的建议,使民革中山市委会在各级参政议政舞台产出众多高质量调研成果:近年来,除聚焦“孙中山”文化名片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公园城市建设、旧城旧村改造、支持生育等都是民革中山市委会重点关注、持续调研、多次建言的内容。其中2025年被民革广东省委会采用为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集体提案的就有12件,占省委会集体提案总数的25.5%。
硬剖析+真问效:
纵深破局立体解题
“道路绿化带、交通灯设置、行车道分配问题这几份建议,都就相关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单独成题不利于整体研判、科学处置,要是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情况为题,能不能囊括以上内容?”
民革中山市委会课题评审会议上,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是民革中山市委会每年的“规定动作”,邀请来自各行业的民革党员、参政议政骨干瞄准党员们提交的建议的亮点开展交流、分享见解、碰撞火花。
讨论只是第一步,如何向深处走、向精处钻,才是考验参政议政能力的时候。经过多年“一人一议”做法的锤炼,民革中山市委会已练就一支成熟的队伍,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不断涌现优秀的“舞者”。针对内容相对完整的建议,直接采用“1+1”模式,即一位专业对口党员以及一位参政议政撰稿人,结合讨论结果优化提升;而面对更为复杂的情况,如提案落点不精准、建议不全面等,则要多走一步、两步,甚至更多。
如关于垃圾转运站问题的提案。恰逢近两年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项民主监督,市委会把责任细化到各个网格单元,党员们把脚步踏遍民居楼房、工厂商铺、巷子深处,为该提案提供了“接地气”的素材。如结果仍未能让人满意,将会组建调研组重启调研,对内深度研究、对外借鉴经验,再次论证解题。
民革中山市委会主委刘志伟等领导班子成员及历任老领导是这个“舞台”上的“指挥家”,每当卡在难点处,他们总能在关键处指明方向,充分结合日常工作协助解题。
今年,民革中山市委会还积极探索“AI+参政议政”模式,计划举办相关的讲座和培训,助力党员运用AI技术辅助调查、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的广度和深度,贡献更高价值的策略建议。
民革中山市委会将继续秉承初衷,以“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为方向选题,以“脚下沾泥、身上沾灰”的劲头破题,以“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的态度解题,立时代潮头谋发展之策,扛千钧重托践使命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