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把最近这俩楼市大新闻摆到台面上,都是实打实的数据,不带半点虚的。上海内环的新房,悄没声儿涨了 5%,就拿虹口那块儿来说,金茂那个新盘均价干到 16.6 万 / 平,比去年同地段的房子贵了快 3 万,一年时间涨出个普通家庭的首付来。另一边的海南更猛,前 8 个月商品房销售额直接飙了 9.3%,光 10 月头 7 天,卖房子的钱就比去年同期多了 115%,量价齐升的架势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俩地儿一南一北,为啥偏偏这会儿集体冒头?先扒上海内环这波涨价的底。说白了就俩字:缺地!今年 7 月上海土拍,一下子拿出三宗内环核心地,数量跟上半年加起来一样多,结果徐家汇那块地被抢疯了,成交楼面价冲破 20 万 /㎡,刷新了全国纪录。你想啊,开发商拿地都花了 20 万 / 平,盖成房子能卖便宜吗?而且现在内环新盘全往豪宅方向走,静安苏河湾那块压轴宅地,规划全是大平层,业内都说卖价能破 20 万 /㎡,普通中小套型早就不供应了。供的全是贵的,需求还不少 —— 上海中原地产的分析师都直说,大家是真认上海核心区的价值,这涨价的逻辑可不就通了?
再看海南,这 9.3% 的增长根本不是偶然,全是自贸港政策砸出来的红利。过去六年海南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长 65%,文昌航天城都聚了 700 多家航天企业,连马耳他的公司都来注册了。人来了、企业来了,住房需求自然就涨了。更关键的是,海南搞了安居房分流刚需,那些均价只有商品房 60% 的安居房,把本地人基本住房问题兜住了,剩下的商品房市场就能放心承接外来需求,量价齐升也就不奇怪了。说白了,海南这波是政策先搭台,产业再唱戏,最后楼市跟着喝汤。
但咱得往深了想,这俩地儿的热闹,到底会掀出啥浪花?对上海来说,内环涨价已经开始 “传染” 二手房了。贝壳数据显示,瑞虹新城那些 10 年内的次新房,成交单价都快追上新房了,但没学区、没配套的老破小,价格纹丝不动。以后上海内环内外可能就是两个世界:核心区房子越涨越贵,外围小区却很难跟上。而海南的风险更隐蔽,现在销售额涨得猛,但得看这些买房子的是真来工作的,还是抱着投机心态的。毕竟 2018 年那波炒作的教训还在,要是产业没跟上,光靠政策吹起来的楼市,迟早得凉。
说到这儿,我得说句实在话:这俩热点看着热闹,但跟咱大多数普通人没直接关系,反而把现在楼市的 “分裂症” 暴露得明明白白。上海内环涨 5%,是因为核心地段的土地比黄金还稀缺,开发商敢豪赌,是认准了高端改善群体的需求;海南涨 9.3%,是政策红利催生的阶段性行情,本质是 “特殊区位 + 政策倾斜” 的双重作用。
但千万别被这俩地方的涨幅骗了,以为全国楼市都在回暖。你看上海外环的房子,有的还在降价促销;海南除了三亚、海口,其他市县的房价压根没动静。现在的楼市早就不是 “一刀切” 了,而是 “核心资产涨,普通资产稳,劣质资产跌” 的分化格局。那些喊着 “楼市又行了” 的声音,要么是盯着高端市场的开发商,要么是想趁机出货的投资客。
更扎心的是,上海内环取消中小套型限制,以后全是大平层豪宅,普通人想挤进去难如登天;海南的商品房涨价,受益的是开发商和早期购房者,本地刚需还得靠安居房托底。这波行情里,真正的赢家是手握核心资源的少数人,而咱大多数人,只能站在岸边看个热闹。
最后想说,别光盯着那几个百分比激动,得看背后的逻辑。上海的涨是 “稀缺性溢价”,海南的涨是 “政策预期溢价”,两者都不具备普适性。以后看楼市,得拆开了看:哪个城市有产业支撑?哪个区域有资源稀缺性?政策红利是短期炒作还是长期利好?想明白这些,才不会被表面的涨幅带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