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6年,后唐将领石敬瑭干了件让后世骂了上千年的事,他想抢皇帝宝座,自己兵力不够,居然跑去求契丹人帮忙。
为了让契丹出兵,他不仅认契丹主耶律德光当爹,还把燕云十六州给割出去了。
这片地可不是普通地方,有北京、天津还有河北山西北部,本来是中原防北方骑兵的天然屏障,这下直接送出去了。
![]()
我觉得石敬瑭这操作纯属把个人权力看得比民族死活还重,本来五代十国就够乱了,大家都是抢地盘争皇位,但好歹没这么豁得出去的。
他割了燕云之后,后面的朝代可遭罪了,北宋的时候,为了防契丹骑兵,不得不养上百万的兵,钱都花在军费上了,老百姓负担也重。
本来想觉得石敬瑭只是军阀混战里的普通投机者,但后来发现他的影响比我想的还长远,直到明朝朱元璋的时候,才把这片地收回来,中间隔了四百多年。
石敬瑭这事还没翻篇,到了1644年,又出了个吴三桂。
![]()
这一年明朝要完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了。
吴三桂手里握着明朝最能打的关宁铁骑,按说他该护着明朝残余势力,结果他倒好,在李自成和清军之间选了条最祸国的路,降清,还把山海关给打开了。
吴三桂:一边是明廷一边是清军,他选了最利己的路
吴三桂一开始其实也犹豫过,李自成还给他送过钱想招降他,本来都快答应了,后来听说家眷被李自成的人抓了,立马就变卦了。
![]()
个人恩怨能理解,但他转头就跟多尔衮合作,把清军放进关,这就说不过去了。
清军之前打了那么多年,都没机会在中原站稳脚跟,吴三桂这一开门,等于给他们铺了条路。
更让人不齿的是,吴三桂降清后还特别“积极”,他率先剃发,给其他明朝官员做了个坏榜样,不少人跟着投降。
后来他又帮清廷抓了南明的永历帝,直接把明朝复辟的希望掐灭了,可他没想到,康熙要撤藩的时候,他又反了,还说自己是“兴明讨虏”。
![]()
很显然,他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一会儿降这个一会儿反那个,最后西南打了十多年仗,老百姓死了不知道多少。
这种反复无常的人,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一点不冤,吴三桂搞出来的乱子还没平息多久,清朝又出了个慈禧太后。
1861年她通过辛酉政变掌权,一管就是四十七年,这四十多年里,中国正好赶上西方工业革命,本来是近代化的好机会,结果全被她给耽误了。
![]()
慈禧:握着近代化机遇,却全用来保自己的权
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慈禧正忙着办六十大寿,她居然把北洋水师的经费挪去修颐和园,导致海军的船没炮弹,炮都生锈了。
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还得赔日本两亿两白银,把台湾也割出去了。
国家都要打仗了,她还想着自己的寿宴,这种私心真的太可怕了。
后来光绪帝想搞戊戌变法,让国家变强,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出了不少好主意,比如办实业、改制度。
![]()
结果慈禧觉得变法影响了她的权力,直接发动政变,把光绪关起来,还杀了戊戌六君子。
本来想觉得慈禧可能只是不懂近代化的重要性,但后来发现她不是不懂,是根本不想懂,只要有人动她的权力,再好的办法她也不答应。
到了1900年,她又犯了个大错,为了保住权力,她居然默许义和团“扶清灭洋”,还敢跟十一国宣战。
结果八国联军打进来,她带着光绪跑了,最后签了《辛丑条约》,赔了快十亿两白银,还让外国军队驻在北京。
![]()
后来她虽然也搞了“新政”,但根本不是真心改革,弄了个“皇族内阁”,权力还是在自己人手里。
1911年武昌起义一爆发,清朝立马就垮了,回头看看这三个人,石敬瑭是军阀,吴三桂是武将,慈禧是太后,身份不一样,但都犯了同一个错,把自己的权力放在民族利益前面。
他们的一个决定,让中国走了好多年的弯路,老百姓也跟着遭了不少罪。
如今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路上,再看这些历史,不是为了骂他们,而是为了记教训。
![]()
很显然,权力不能没有约束,要是有人把权力当私产,不管国家死活,迟早会出大问题。
而且遇到变革的时候,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得有长远眼光。
毕竟历史不会骗人,谁做了对民族有害的事,谁就会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谁为民族做了好事,谁就会被后人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