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熊志
近日,四川、上海、山东等多地进一步放宽了考编年龄限制。如今年9月,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宣布将下半年事业单位的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其实不只是事业单位,一些地区的公务员考试,也开始下调门槛,对年龄限制松绑,释放出打破“35岁门槛”的积极信号。
调整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是对个体职业发展困境的回应,更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的务实之举。长期以来,“35岁门槛”如同一道无形的高墙,横亘在众多求职者面前,成为招聘、晋升的隐性壁垒。一些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职场人,一旦跨过年龄线,便在职场屡屡碰壁,因“超龄”而被拒之门外。
然而,当下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进入职场的年龄被不断延后。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平均年龄稳步上升,对很多职场人来说,35岁正是事业的起步期,此时因年龄限制被排除在重要岗位之外,这不仅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如今,多地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在考编年龄限制上的“开闸”,是对人才价值的重新发现,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作为社会就业的“风向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政策,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招聘门槛的改变,为更多的求职者打开了通道,更可以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积极的引导,为破除职场年龄歧视树立正面标杆。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打破“35岁门槛”的年龄歧视,仅仅放宽考公、考编限制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消除职场上隐性的年龄歧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上,年龄歧视以各种微妙形式存在。一些机构、企业中,尽管没有明文规定35岁的限制,但在招聘、晋升等环节,会倾向于年轻的求职者,认为他们更具创新性、可塑性更强、薪资要求更低,将中年员工视为负担。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往往比明文的年龄限制更难破除。
去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到,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接下来,还得将这一原则性的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明确界定年龄歧视的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并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和有效的维权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归根结底,破除“35岁门槛”的核心,在于建立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让年龄回归其自然属性,而非成为“一刀切”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尺。破除年龄歧视,不仅关乎就业公平,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活力。35岁不再是求职、晋升门槛,劳动者不再因年龄而焦虑,才能安心规划职业生涯,确保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