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
![]()
No.373
![]()
萨尔茨堡的性格
冯骥才
(接上文)
萨尔茨堡人细致、诚恳、敬业,又很会做生意。他们善待每一位客人。每位客人进入这里的旅店,都会看到桌上放着一套“见面礼”——风光画片,旅游手册与地图,一套纪念册,几粒莫扎特糖球,有时还有一顶太阳帽。而为旅客想得如此周到的,不仅仅是旅店,还有餐馆、剧场、车站和各个著名的景点。他们抓住任何一位游客,让人充分享受到这里的精华。关键还是由于,他们真正懂得自己家乡的文化之美在哪里。
可是,如果与他们进一步接触,就会觉得在什么地方与他们总有一点距离,一点隔膜。这便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一千年大主教特立独行的历史,给这座城市造成了一种封闭?
他们很高兴外来的人喜欢他们的文化,但对外来文化却并无很大兴趣。在城中的画廊里,很少能看到现代艺术,至于美国化的流行文化更难在这里立足。
任何在文化上自成系统的地方,总会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正是这种文化上的自我,才使它特色鲜明和不可替代,因之也就更具旅游价值。
![]()
我在萨尔茨堡有一位好友,名叫威力。他出生在北意大利的米朗特,十岁来到萨尔茨堡。人说米朗特曾经属于奥地利的蒂罗尔,我却坚信他是意大利血统。他见到朋友就张开双臂拥抱,像要放声唱歌;他脸色通红,仿佛时时都是激情洋溢;他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话,但他要是激动起来,也无法中断自己的话。然而,这位意大利人却是一位十足的“萨尔茨堡通”,他深知这座城市每一幢房子的历史,甚至知道扔在路边每一块有花纹的老石头来自哪里。
历史在史学家手里是一堆可以查证的材料,在民俗学家口中全是能够行走的生命。
他本职工作是铁路局的电气技师,对民俗与地方史的研究则用去全部业余时间。现在他退休了,他说“现在可以用全部生命的时间”了。前几年,州政府颁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奖掖他对萨尔茨堡的地方史做出的出色贡献,后来别的组织也要向他颁奖,他却说,不要了,一个就足够了。这些事多了会很麻烦。他说:“最重要的不是我,而是萨尔茨堡。”
我问他,为什么他会这么爱萨尔茨堡。
他说:因为它的魅力!
好像说一位他视如生命的女人。
我发现这个意大利血统的人激动起来,不但脸更红,而且眼球像通了电,目光灼亮。
后来,我在拜访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组委会时,感受到在情感意义上他们个个都是威力。尽管距离7月底的音乐节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所有筹备工作已经紧张地干起来了。在一座剧场里,人们正在吊装巨大的具有抽象意味的彩绘幕布。音乐节时,这里将上演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他们正在加紧制作布景和道具。
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是闻名于世的艺术节。他们既有一百米宽和三十米高超大舞台的现代剧院,也有三百年历史的岩石骑术学校剧场。届时萨尔茨堡将有二千五百个临时性工作人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万观众服务。他们年年如此。
![]()
这位艺术节组委会的负责人对我说:“我们要让每一位客人都爱上萨尔茨堡。”
这话叫我吃了一惊。他不是在说大话,他说得很真诚。但叫人爱上一个城市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一定是你自己已经深深爱上它了。
可是,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强大,正是来自这个城市的人对它的爱。这种爱缘于自信。而最深层的自信来自它独有的不可取代的人文和对这种人文的理解。
我喜欢黄昏时分在城市中散步,穿行于那些迂回曲折、纵横交错的老街老巷中。此刻,古老的房屋全成了高高低低群山一般的剪影了,寥落的街上已经晦暗模糊。只有那些伸向天空的教堂鎏金的顶子映着夕照,闪耀着光辉。一些设在道边或街角的露天咖啡店桌上的蜡烛已然点亮。近处一个教堂的钟声方歇,远处一个教堂的钟声又起。忽然一阵钢琴声从前边的街角像一阵风似的吹来。
我感到了萨尔茨堡人对他们的传统与文化的一种依赖。
我不想评论这种依赖是耶非耶,但我却清晰地触摸到它的性格,它结实的、执着的、独立和富于魅力的性格。
2003年7月28日
(完)
![]()

作家出版社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
《冯骥才散文》
冯骥才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
![]()
排版:邓 宁
编辑:陈红刚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