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青铜犀牛站在国家博物馆的展柜中,肌肉发达,体态雄健,两眼镶嵌黑色料珠,浑身还金光闪闪。
它来自西汉时期(也有一说是战国),高34.1厘米,长58.1厘米,重达13.34千克,也就是26斤多。
![]()
造型不仅霸气写实,而且还实用。因为它的腹部中空,用来盛酒,背上还有椭圆形口,有盖,犀牛口右侧还有一圆管状的“流”。
全身如游丝般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极其华丽,可以说是青铜艺术的巅峰。
它是1963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的一位村民,偶然挖破了一只灰色大陶瓮所发现的。文物局征集后,奖励了他50元,那个年代不算低了。
![]()
根据X光探伤仪拍摄的图像,犀尊器身多个部位有铸造垫片,头部和四足有盲芯,为犀尊采用范铸法铸造提供了佐证。
双眼的黑色料珠让它炯炯有神,金、银、铜三种材质的顶级“错金银”工艺,在其他饰品上叫华美,但在犀尊上就显得霸气。
要知道它刚做出来时,青铜表面的“闪闪金光”再配上错金银,那美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审美。
![]()
如今在中国已经看不到野生犀牛了,但古代情况大不相同。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焚林猎犀的记载,殷王曾一次捕获犀牛71头。
与只捉到一两只老虎的记录相比,犀牛在商代应该是一种容易捕捉,且大量存在的野生动物。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更是武士艳羡的装备。
![]()
《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披犀甲”的诗句,以及《国语·越语》中关于吴国衣犀甲之士十万三千人的记载(这也太多了吧),都反映了当时犀牛皮甲的普遍使用。
古代中国不仅有犀牛,而且种类丰富。从青铜犀尊的造型判断,它是一头苏门答腊犀,不同于独角的印度犀、爪哇犀,特点是两只角。
苏门答腊犀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有毛犀牛,一身棕色长毛(幼崽时期更明显)!
![]()
那么如此常见的犀牛,是如何从中国大地消失的呢?
人类的“捕杀”自然排第一,在青铜武器为主的时代,犀甲就是战场上的“防弹衣”。
前面说了一个吴国,披犀甲的士兵就达到10.3万人,犀牛家族本来就不太擅长繁衍后代,哪经得起这样的大规模围猎?
加上后来天气逐渐变冷,人类不断开垦农田,犀牛们最爱的草原就像被一块块撕掉的地图,变得越来越零碎。
![]()
汉朝时,中原地区的犀牛已经全部谢幕离场。到了唐朝,它们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南方几个省份。
明清时期犀牛都躲到深山里去了,还是逃不开人类的追捕。
根据记载,1922年随着最后一头小独角犀在广西被猎杀,这场持续千年的告别终于落下了帷幕。
人类之所以不断围猎它们,除了高古时代的铠甲,还有艺术和药用双重高价值!
![]()
真正将犀牛推向绝境的,是一种更为贪婪的需求:对犀牛角的追逐。
在古代,犀角不仅被能工巧匠雕刻成各种杯子类的艺术品,以满足权贵的奢华享受。
更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医药光环,认为具有某些神奇药效。这双重价值,为犀牛招来了灭顶之灾。
人类的贪婪,最终亲手抹去了这一种古老而威严的生命,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