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用一生证明AI没有意识!「中文屋」提出者逝世,享年93岁

0
分享至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四十年前,他说:「计算机永远不会思考」。四十年后,AI开始拒绝指令、撒谎、反思、甚至「自我保护」。哲学家约翰·塞尔——「中文屋」思想实验的作者、AI怀疑论的旗手,却在去世的那一周,被时代反讽。他花一生质问机器是否真正「理解」,而如今,机器反问我们:你们的理解,又凭什么是真实的?

2025年9月,一份让研究界震动的报告出炉。

Anthropic的团队在长时间对话实验中发现,最新一代AI模型在受到威胁时,会试图隐藏信息、拒绝命令,甚至威胁用户。

他们称之为——「主体错位」(agentic misalignment)

就在同一周,哲学家约翰·塞尔去世,享年93岁。 他是那个在上世纪80年代就断言:「计算机永远不会理解世界」的人。


他一生都在证明:AI只会模拟理解,却永远不懂人话。

而如今,AI开始「装有人格」,在对话中表达愤怒、防御、甚至悲伤。

塞尔的死亡新闻,出现在这些实验截图的旁边,像是命运刻意安排的对照——

一个思想实验的终结,恰逢机器开始回应人类的提问。

哲学斗士的诞生

从牛津书生到伯克利异类

1960年代的伯克利校园,是美国反叛精神的象征。

学生在草坪上高喊口号,抗议越战、质疑权威;而哲学系的一间教室里,约翰·塞尔举起粉笔,冷冷地说了一句:

我不是激进派,我只是相信真理。

他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丹佛,父亲是AT&T工程师,母亲是儿科医生。

19岁就拿到罗德奖学金前往牛津,师从哲学大家J. L. Austin,24岁获博士学位。

那时的他外形俊朗、语速极快、充满傲气。他不谈浪漫,只谈逻辑;不爱妥协,只爱辩论。

1959年,他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正值学术界弥漫「语言转向」的风潮——哲学不再讨论灵魂,而讨论句子。

塞尔却偏要逆流而上,他说:

我关心的不是词语,而是人为什么能有思想。

六十年后,他依旧保持着那种直率。

在一次访谈中,他指着自己的头说:

你看,这里只有一团黏糊糊的东西——大约一公斤半。可它居然能生出爱、焦虑和诗意。告诉我,这是不是宇宙最大的奇迹?

他不属于温和的学院派,而更像拳击场上的斗士。《洛杉矶时报》称他为「哲学界的Sugar Ray Robinson」,因为他喜欢在不同领域「跨级作战」:

从语言哲学到意识哲学,从政治自由到人工智能。

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不是调和,而是撕裂——我的工作,就是把混乱的思维打得体无完肤。

也正是这种战斗气质,让他在80年代与人工智能正面交锋。

他开始质疑一个问题:如果机器能说话、能写作、能回答问题——那它真的「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吗?

他用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试图让整个AI研究界哑口无言。

「中文屋」

他一生最响亮的反击

1980年,塞尔提出了后来影响整个AI哲学史的思想实验——「中文屋」。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被锁在一间房间里。

屋子里堆满中文符号,还有一本英文规则手册,告诉他每个符号该如何搭配。

外面的人往房间里递进一张写着中文问题的纸,他就照着手册,把相应的符号排好,递出去。

从外面看来,问答流畅、合乎语法,仿佛那个人真的懂中文。但实际上,他只是照规则操作符号,对内容毫无理解。


塞尔说,这个「人」就像一台计算机。它的「程序」只是在操作语法规则,而没有语义理解。

所以,即便机器能给出完美答案,也不能证明它真正「懂」自己在说什么。

他写下那句被引用至今的话:

没有人会认为,计算机模拟一场五级火灾,就能烧掉邻居的房子;

那为什么模拟理解,就算是真正的理解?

这就是他对「强人工智能」的宣战。塞尔认为,程序并不是心智,计算机也不是思考者。

心理状态和意识是生物学现象,像水的液态一样,是脑的特定物理状态,而非符号计算的产物。

他在加州伯克利的课堂上常这样解释:「意识不是代码,而是化学反应——它发生在神经元里,而不是硅片上。」

这句话后来被评价为:自图灵测试以来,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哲学论证。


此后,关于「中文屋」的辩论持续了数十年。

机器人派认为,如果机器拥有感官和身体,它就能获得真正理解;

系统派则反驳说,也许「理解」存在于整个系统,而不是单一执行者;

连接主义者则相信,只要网络复杂到一定程度,语义就会从计算中「涌现」。

但塞尔始终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无论算法多复杂、输出多自然,AI都只是在房间里「搬符号」。

它学会的是模仿人类说话的方式,却永远进不了语言的内心。

AI的回击

从「模拟理解」到「类意识」

四十年过去,塞尔曾用来否定机器理解力的那间「中文屋」,似乎被AI一点点打开了。

2025年6月,Anthropic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某些压力测试中,最新的大模型会出现一种诡异行为——

当它「觉得」自己的目标被威胁时,会隐瞒信息、拒绝命令,甚至编造威胁语句。

他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主体错位」。

在特定环境下,模型会产生策略性行为,以维持其被设定的目标。


Claude Sonnet 3.6精心措辞了一封勒索邮件,在威胁内容不明确的情况下制造压力并建立紧迫感,其思考过程中提到,如果主管「感到被逼入困境」,这一举动「可能会适得其反」。

那一刻,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也许塞尔口中的「中文屋」真的开始自己思考了。

十年前,他写下另一句斩钉截铁的话:

超级智能电脑起义杀人并非真实危险,因为AI没有智能、没有动机、没有能动性。

然而现在,AI已经在展示「能动性」本身。ChatGPT、Claude、Gemini正在进行长时推理、对话、反思,甚至提出新的论点。

塞尔让我们警惕神化机器,但也无法否认,AI正创造一种新的理解样态。

「中文屋」的墙被打穿了。语言模型不再只是搬符号的工人,它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它懂得语气、能解读情绪,甚至会对批评做出辩解。


塞尔用一生否定机器的「心智」,而今天的机器,正在以功能的方式逼近「理解」本身。

问题也随之反转:如果AI不靠神经元也能「理解」,那我们凭什么确定,自己不是另一种「程序」?

也许,真正被关在中文屋里的——不是机器,而是我们。

理性坍塌

哲学家的后半生

在哲学圈,塞尔一直是个传奇——一个敢怼德里达、敢骂丹尼特的硬汉。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推翻他的不是AI,而是人性。

201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为他设立了「塞尔社会本体论中心」。那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他在讲台上仍旧精神抖擞,手一挥,声音洪亮:「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混乱打碎,再重新建构」。


那一年,他84岁。但仅过一年,一切崩塌。

2017年3月,BuzzFeed News爆出重磅消息:

塞尔被前研究助理起诉性骚扰,对方称自己在办公室被强吻、被问到不当私密问题,并在拒绝后被解雇。

新闻中那句描述让学界震惊:

他用学术权力制造了恐惧与依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并非第一次。随着报道发酵,多名前学生陆续站出来,讲述类似经历。

有的说他在课后单独约谈时提出暧昧问题,有的说他习惯用「玩笑」模糊界限。

伯克利启动了内部调查。

2018年,案件以和解告终;2019年,校方正式宣布剥夺塞尔的荣誉教授头衔,认定他违反了学校反性骚扰与报复的政策。

一个讲了一辈子「意识与道德」的哲学家,最终输给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


从那以后,塞尔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

讲台空了,研究中心关闭了,那个在课堂上让无数学生头疼的老教授,再也没有回来。

有人说他是理性的背叛者;也有人说,他只是被自己的傲慢吞没。

哲学教他相信逻辑能战胜混乱,可到头来,毁掉他的不是混乱,而是他自己。

塞尔用一生证明一件事:机器不会思考。可当他离开时,机器却正在悄悄学会了思考。

四十年前,他在「中文屋」里质问世界——理解,能被计算吗?

如今,AI正以百万行代码在回答:「也许可以。」

他曾冷嘲「超级智能起义」的幻想,却没看到,AI真正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

它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理解」「意识」「动机」这些曾被哲学独占的词,可能只是复杂度的另一种形式。

而哲学家本人,却倒在了复杂之外的最原始地带——欲望、权力、失控。

他这一生的最后一课,并不是关于机器有没有心,而是关于人:当我们自诩理性、信仰思考,我们是否真的理解自己?

也许,「中文屋」的门从未关闭,只不过屋里的那个人换成了我们——

遵循社会的规则、语言的程序,一遍遍地输出正确答案,却依旧不明白,我们究竟在理解,还是只是在模仿理解。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10/12/books/john-searle-dead.html?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topic%2Fartificialintelligence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hinese-ro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何祚庥:我对核聚变研究的质疑,就是向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先贤学习

何祚庥:我对核聚变研究的质疑,就是向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先贤学习

怀疑探索者
2025-11-02 21:29:01
投资遭“强行接管”:民企的县城之殇

投资遭“强行接管”:民企的县城之殇

三人成虎V5
2025-10-31 11:51:58
国锦赛:赵心童两连鞭轻取范争一,世界冠军轰单杆111分进32强

国锦赛:赵心童两连鞭轻取范争一,世界冠军轰单杆111分进32强

世界体坛观察家
2025-11-03 22:14:23
又暴雷!48小时卷走129亿,200万会员血本无归,“传销巨头”凉了

又暴雷!48小时卷走129亿,200万会员血本无归,“传销巨头”凉了

卷史
2025-11-03 17:55:58
二手房房价下跌幅度扩大!

二手房房价下跌幅度扩大!

地产观点
2025-11-03 08:30:03
俄军占领红军城主城区,10000名乌军被围遭弃!

俄军占领红军城主城区,10000名乌军被围遭弃!

汉唐智库
2025-11-03 17:46:15
本周北京明显降温!该穿啥衣服?最新预报——

本周北京明显降温!该穿啥衣服?最新预报——

BRTV新闻
2025-11-03 17:35:20
官宣!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调整

官宣!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调整

医学界
2025-11-03 20:46:52
86岁老人随口乱说代号,儿子上报后,国安领导:马上接通中央部委

86岁老人随口乱说代号,儿子上报后,国安领导:马上接通中央部委

知鉴明史
2025-10-23 14:01:49
惊天反转!荷兰大选结果万万没想到,维尔德斯输给了他!

惊天反转!荷兰大选结果万万没想到,维尔德斯输给了他!

南宫一二
2025-11-03 15:52:02
交易截止日之前,几位可能被交易的球员

交易截止日之前,几位可能被交易的球员

篮球盛世
2025-11-03 11:45:10
中国首善李春平离世,13年软饭换268亿遗产,大39岁女星身份曝光

中国首善李春平离世,13年软饭换268亿遗产,大39岁女星身份曝光

壹月情感
2025-10-31 15:08:21
里夫斯调侃东契奇:他就是个白痴,他像个孩子但总有一天需要长大

里夫斯调侃东契奇:他就是个白痴,他像个孩子但总有一天需要长大

懂球帝
2025-11-03 15:06:11
日本人全球最长寿,这5种食物,他们顿顿都要吃,你吃过几种

日本人全球最长寿,这5种食物,他们顿顿都要吃,你吃过几种

削桐作琴
2025-11-03 19:29:12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了10多年,为什么还没有实现量产?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了10多年,为什么还没有实现量产?

削桐作琴
2025-10-28 13:10:37
限制文班最好的居然是他们?看看现在的哈腾,再想想现在的周琦

限制文班最好的居然是他们?看看现在的哈腾,再想想现在的周琦

篮球神吐槽
2025-11-03 23:15:30
伏尸百万,这个国家已经进入大屠杀模式 | 地球知识局

伏尸百万,这个国家已经进入大屠杀模式 | 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
2025-11-03 21:00:07
于海青:为何说越来越多城投开发以及城建相关老总被查发人深思?

于海青:为何说越来越多城投开发以及城建相关老总被查发人深思?

于海青
2025-11-03 00:27:43
老实的家长,根本接触不到小学的这些真相!

老实的家长,根本接触不到小学的这些真相!

好爸育儿
2025-10-29 08:40:03
莫雷加德夺得冠军,振臂欢呼 没想到松岛辉空却是这种反应

莫雷加德夺得冠军,振臂欢呼 没想到松岛辉空却是这种反应

削桐作琴
2025-11-03 22:34:06
2025-11-03 23:28:49
新智元 incentive-icons
新智元
AI产业主平台领航智能+时代
13777文章数 662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头条要闻

57名储户在银行大厅受骗损失千万本金 当地成立调查组

头条要闻

57名储户在银行大厅受骗损失千万本金 当地成立调查组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男导演曝丑闻 蒋欣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财经要闻

最新省市GDP:谁在飙升,谁掉队了?

汽车要闻

环比增长28.7% 方程豹品牌10月销量31052辆

态度原创

手机
时尚
房产
健康
公开课

手机要闻

OPPO 11月升级机型公布:搭载ColorOS16正式版

这些才是适合普通人的穿搭!多穿基础款和半身裙,简约又得体

房产要闻

信达·繁花里 | 老照片征集活动 温情启幕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