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越野性能展示事故,将212瞬间就推至风口浪尖,这让不少国庆在阿拉善的越野人感到错愕。
尽管事故没有定论,但北汽集团的声明来得迅速而果决,声明指出:涉事212汽车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产品,与北汽集团及旗下品牌北京越野无关,并强调该企业属于山东魏桥。
在声明中,北汽集团还着重强调了“车辆A柱严重变形”,并贴心地提醒公众“谨慎甄别其产品品质及质量”,并表示“不对相关产品售后及服务承担任何责任”。
强硬的措辞背后,表面上是北汽集团对212品质的担忧可能波及自身品牌形象的深深忧虑,实质上这是对212中国越野车鼻祖地位和文化正统性一次争辩与鸣放。
一段历史,两家车企,六十多年的品牌历程,都汇聚在这则短短的声明里,这是一场关于历史、血脉、名誉与正统的博弈与争论。
法律纠葛:商标在谁手里?
北汽集团的声明看似坚决,却难以掩盖一个基本事实:212的血脉源头在北京汽车制造厂,而非北汽集团。
历史资料清晰显示,北京汽车制造厂比北汽集团历史更久,212越野车诞生于1965年的北京汽车制造厂,这比北汽集团的前身——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成立还要早8年。
从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汽车制配厂,到1958年正式命名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再到1965年212车型的横空出世——这段辉煌历史的所有关键节点,都属于今天的北京汽车制造厂。
北汽集团在声明中强调北京汽车制造厂“目前已是一家山东民营企业”,却回避了另一个关键事实:正是北汽集团自己在2015年将北京汽车制造厂挂牌出售,使其被迫离开北汽体系。
将一个曾经的下属企业剥离后,又否定其历史传承,这本身就有失公允。
那么在这次出售中,北汽究竟卖出了什么?
除了已经确认的企业名称中的“北京”二字之外,212的历史属于谁?对此,北汽方面并未给予准确回复,我们也不得而知。
《经济观察报》旗下“经观汽车”曾报道:
北汽方面确认,在2015年做股权转让时候,北汽集团留下了“北京牌”的商标,但同意北京汽车制造厂继续在企业名称中使用“北汽”二字
那么,另一个问题,北京汽车制造厂能不能使用212这个商标?
商标名称为“212”,商标注册号27537780,目前仍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名下,该商标注册于2019年。应该是出于品牌保护的目的,北京汽车制造厂还从2020年开始注册了多个212商标,并在35类广告类和12类交通运输类等多个类别都注册成功。
212的归属问题,在法律角度上,可以理解成是商标之争,不管是在注册时间上,还是商标实际归属上,都毋庸置疑地属于北京汽车制造厂。
从目前来看,212品牌发布之后,魏桥和212在对外传播上都在刻意地淡化“北汽212”这个称谓,一直在强化212这个称谓。
伦理纠葛:更像是父子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汽集团的关系颇为微妙。
从伦理角度审视,两者关系不是简单的分家与宗家关系——分家虽独立门户,但血脉相连;而北京汽车制造厂已被彻底出售,与北汽集团不再有股权牵连。
也不是前妻与前夫的关系——离婚后各自生活,互不干涉;而北汽集团与北京汽车制造厂却仍在共享同一段历史,争夺同一份文化遗产。
历史脉络清晰地显示,北京汽车制造厂诞生在前,北汽集团成立在后。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尽管北京汽车制造厂成为北汽集团的子公司,但这改变不了北京汽车制造厂是北汽血脉源头的民间共识,是212创始者的历史事实。
或许,将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汽集团的关系比喻为“父与子”,才能触及了这场争议的核心伦理问题。
既然,北京汽车制造厂如此重要,为何北汽集团还要主动出售?
“经观汽车”曾发文梳理内情:
2010年,北汽集团整合包括北汽制造在内的整车资产,成立北汽股份,并于2014年在香港挂牌上市,北汽集团开始把重心放在了北汽股份旗下的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建设上。而北汽制造由于产品较为窄众,且无新的技术资源投入和市场战略支撑,在北汽集团体系中逐渐成了“鸡肋”般的存在。2012年11月,为保证上市资产的优质率,北汽集团将盈利状况不佳且非全资控股的北汽制造从北汽股份中剥离出来,由集团层面直接管理。但由于持续亏损,北汽制造最终被北汽集团所抛弃。2015年,北汽集团挂牌出让北汽制造股权。2016年5月,北汽制造成为北京汽车装配厂的全资子公司,就此和北汽体系做了彻底切割。
彼时,北汽集团正开启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2013年,北汽集团营收达到2685亿元,首次跻身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名单,排在第336名。从此之后,北汽年年登上世界500强榜单,从未缺席过。
彼时,合资板块,北京现代冲击百万辆体系,北汽奔驰一车难求是现金奶牛,自主板块,绅宝和北汽E系列比翼齐飞,销量冲击30万辆,技术上,对萨博核心技术的完成了初步消化到开花结果.......
彼时,财报上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只是资本市场和董事会眼里的急于出手的不良资产,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延续至今的恩怨情仇。
伦理层面讲清楚了,谁来传承也就清楚了。北京汽车制造厂对212历史品牌的传承和保育,不仅合理,而且也是对无数212车迷的负责。
图腾纠葛:越野图腾之争
越野车市场是一个特殊的细分领域,它不仅仅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在这一市场中,“图腾” 至关重要——要么是技术图腾,要么是企业家图腾,要么是车型图腾。
目前来看,北汽BJ系列最缺少的就是图腾:既没有丰田陆地巡洋舰那样公认的“技术图腾”,也缺乏如长城坦克品牌那样鲜明的“企业家图腾”,这就势必需要强化“车型图腾”。
在方盒子越野车市场爆发的当下,图腾的价值被无限放大。212正是中国越野车的活化石,是最符合北汽越野产品的“车型图腾”,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市场号召力。
虽然BJ系列在产品线上更为丰富,但其与212的精神连接已因当年的剥离行为而弱化。而从外界传出BJ212的产品规划,北汽集团注册“BJ212”商标的举动来看,北汽集团试图重新拿回212这个“车型图腾”,再度强化BJ系列的越野基因。
只不过,北汽集团在声明中提醒公众“谨慎甄别其产品品质及质量”,这种没有事实定论的公开质疑,反而暴露了自身的不安与焦虑。
这一次,212的复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212的车迷。
北京汽车制造厂对212品牌的复兴,不是简单的情怀消费,而是基于深厚历史底蕴的品牌重塑。从陆付军到陆云然,两代212车迷将212作为家族产业进行传承,这种执着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企业家图腾意味。
在方盒子越野车市场爆发的今天,212品牌的回归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一场基于传统的创新。212 T01基于WY专业越野平台开发,是中国越野车第一款兼容新能源的传统动力及混合动力平台。
从富路时代到魏桥时代,恰恰证明了市场对北京汽车制造厂及其212品牌价值的认可。特别是魏桥集团作为世界500强的产业实力,为212的品牌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资本和产业基础。
股权可以更迭,历史无法改写。
在这场212的正统之争中,真正的评判者不是声明与牢骚,而是法律与历史本身。
经典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谁曾是它的主人,更在于谁在法律上真正拥有它,真正传承它的精神内核,并在新时代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