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0 日,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来好消息。
我国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已经能批量生产了。
这事儿有多重要?以前国际上只有单通道的工程化产品,遇到复杂的探测场景,得好几台设备一起上,不仅麻烦,成本还高得吓人。
可体积只有国际同类单通道产品的九分之一,一台就能干过去多台的活。
![]()
性能上更是没话说,保持 20% 探测效率的时候,暗噪声比传统产品降了 90%,只有 100 赫兹左右。
这意味着它认错信号的概率特别低,就算在极弱的光环境里,也能精准探测。
另外它的最大探测效率从 25% 提到了 35%,对极微弱光的捕捉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么牛的探测器,可不是轻易搞出来的,研发团队足足攻关了三年多。
国盾量子探测器负责人方余强说,团队是在中科大和中科院量子创新院的技术基础上,重点突破了三个关键难题。
第一个是热声制冷机小型化。要在拳头大的制冷器里实现超低温控制,以前根本做不到,传统工艺的温度上限一直卡着脖子。
但团队硬是通过创新,把制冷器最低温度从零下 50 摄氏度,降到了零下 120 摄氏度,这才给探测器性能提升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是制冷器密封问题。零下 120 摄氏度的低温里,要保证系统密封还能长期稳定运行,难度特别大,稍微有点泄漏就会出问题。
![]()
团队结合材料科学和精密工艺,一点点试,最后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第三个是通道间串扰抑制。四通道挤在小空间里,很容易互相干扰,要是控制不好,探测精度就完了。
研发团队搞了新的屏蔽设计和信号处理技术,让每个通道都能独立工作,没了干扰问题。
以前咱在单光子探测器领域,一直挺被动的,核心器件全靠进口,不仅贵,还老担心被人限制。
就说以前的设备运行得靠进口液氦,一周就得补一次,又麻烦又受制于人。
现在不一样了咱自己的探测器不仅性能领先,还能量产。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说,这款产品在关键性能、集成度、实用性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重要的是,咱在量子信息核心技术领域,终于能自主可控了,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现在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已经在用这款探测器了,以后量子通信网络、精密测量、生物医学成像、深空探测这些领域,都能靠它发力。
说到这探测器的研发,得提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电信量子研究院的唐世彪,今年 9 月他还被评上了 “大国工匠”。
但他总说自己就是个 “追光的工程师”。
2009 年博士毕业进了国盾量子的实验室,那时候单光子探测器全靠进口,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
这么多年下来,他带着团队不仅攻克了探测器的关键技术,还把设备体积缩小了 40 倍以上,在可靠性、成本控制上都领先了。
这次四通道探测器能成,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功劳。
![]()
国盾量子有中科大、中科院量子创新院的技术支持,再加上企业自己的创新能力,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了能实际用的产品,给量子信息产业添了大动力。
它不光刷新了世界纪录,打破了垄断,还为量子信息产业铺了路。
相信以后咱的量子技术会越来越强,在全球科技竞争里更有底气,一起为中国科技加油!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