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1950年6月10日下午4点半,台北马场町,枪响之前,吴石写完了最后一首诗。
他不知道的是,7岁的小儿子吴健成27年后能站在美国大学的校园里。更不知道,让孩子活下来的那个人,按当时的说法,应该算他的"对头"。
![]()
白色恐怖下的收留者
吴石被捕一周后,家就没了。
1950年3月初的某个清晨,台北街头,两个孩子站在自家门口,门锁换了。16岁的姐姐吴学成拉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两套换洗衣服,一个搪瓷碗。
![]()
母亲王碧奎还关在军法局,父亲生死未卜,两个孩子就这样被赶上了街。
台北的春天,夜里还冷,吴学成带着弟弟在火车站的长椅上睡过,在庙门口的屋檐下躲过雨。饿的时候,姐姐去中药铺捡人家扔掉的当归头,烤干,磨粉,冲水,骗弟弟说这是咖啡。
这样的日子过了多久? 资料里没写,只知道是吴荫先找到了他们。
吴荫先是谁? 吴石的部下,同族侄孙,国民党军人,按理说,这个时候避之不及才对。
1950年的台北,什么叫白色恐怖? 你跟"共谍"家属说句话,第二天就可能被约谈,你给他们一碗饭,可能全家都要被监控。吴荫先收留这两个孩子,等于把自己的前途命运都压上了。
他没犹豫,直接把姐弟俩带回家,给他们一个房间,让他们喊自己"叔叔"。
![]()
6月10日,枪声传来,吴石死了、朱枫死了、陈宝仓死了、聂曦死了。
遗体怎么办? 很多当年吴石的老部下、老同事,都不敢出面,怕沾上关系,怕被清算。
吴荫先去了军法局,带着16岁的吴学成,7岁的吴健成,填表、按手印、签字、领回遗体。
火化,骨灰寄存在台北郊区的一座寺庙里,这一放,就是41年。
吴荫先做这些的时候,心里想什么? 史料没记载,只知道他确实做了。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 在连亲戚都避之不及的时候。
母亲王碧奎1950年秋天出狱,接回两个孩子,日子过得比监狱里更难。
![]()
剧照王碧奎扮演者
没工作,没收入,连户籍都成问题。吴学成每天出门找活干,擦皮鞋、洗衣服、当女佣、后来学着给人接生。
她不敢说自己姓吴,不敢说父亲是谁。有一次在街角擦皮鞋,碰到父亲以前的部下,"张叔叔"刚叫出口,对方扭头就走,像躲瘟神一样。
![]()
姐姐的牺牲与弟弟的机会
1952年冬天,台北剑潭市场,吴学成蹲在街角,手指冻得发紫,面前摆着鞋油和刷子。
一双军皮鞋,擦一次5毛钱,她一天能挣3块,够买两斤米。
![]()
晚上回家,弟弟吴健成趴在桌上写作业,桌上的煤油灯,芯子已经烧得很短,母亲王碧奎在一旁补衣服,针线在昏暗的灯光下穿梭。
"阿成,作业写完了吗?" "快了,姐姐。" "写完早点睡,明天还要上学。"
吴学成那年18岁,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年纪,初中读到一半就辍学了。
不是不想读,是要让弟弟读,家里只够供一个人上学。 母亲说:"弟弟是男孩,要读书。"吴学成点头,没说话。
1953年春, 一个退伍老兵托人来提亲,比吴学成大15岁,有家底,有房子。
母亲劝她:"嫁过去吧,至少吃穿不愁。"吴学成19岁就嫁了。
![]()
婚后的日子,外人不知道,只知道丈夫喝醉酒时会骂她"共匪种"。 有一次,用烟头烫她的手臂,她咬着牙不出声,第二天照常回娘家,给弟弟送生活费。
吴健成在学校成绩很好,从初中到高中,1977年,他从台湾大学毕业。
那年他34岁,比一般大学生年纪大,因为中间打过工,挣学费。毕业那天,他拿着文凭回家,母亲哭了,姐姐笑了。
两个月后,吴健成收到一封信,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全额奖学金,包学费,包生活费。
他拿着信,手在抖,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离开台湾的机会。
![]()
母亲说:"去吧。" 姐姐说:"去吧。"他把姐姐这些年给他的钱,攒下来的,全还给她,姐姐不要,推来推去,最后他还是把钱塞进了姐姐的围裙口袋里。
1977年秋天,吴健成站在松山机场,背着一个旧书包,里面装着母亲烙的饼,姐姐来送他,母亲没来,身体不好。
登机前,姐姐说:"好好读书。"他点头,眼泪掉下来。
飞机起飞,台北越来越小,他趴在舷窗上看了很久,心里想如果父亲还在,会不会为他高兴?
吴石不知道,1950年6月10日那天,他在监狱里写下最后的诗。
![]()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他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大陆的两个孩子,想到了台湾的两个孩子,就是没想到,小儿子27年后能去美国读书。
![]()
三十年后的美国团聚
1981年6月11日,洛杉矶国际机场。
吴健成站在接机大厅,手里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大哥",旁边站着姐姐吴学成,还有母亲王碧奎,78岁了,坐在轮椅上。
![]()
人群里,一个58岁的男人走出来,戴眼镜,他看到纸牌,停住了。
吴韶成,吴石的长子,31年没见过弟弟妹妹了。
四个人站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机场的广播声音很大,他们只是握手,用力握。
吴韶成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1949年在南京拍的,父亲穿着长衫,母亲抱着小儿子,照片已经发黄。
"这是阿成小时候。" 吴健成接过照片,看了很久,没说话。
酒店房间里,四个人第一次坐在一起谈父亲。
吴韶成说,1948年父亲在南京,给了他20美元,那是身上所有的钱,后来就再也没见过。
![]()
吴兰成说,她在上海读医学院,父亲走的时候没来得及告别,后来听说父亲死了,她把报纸剪下来,夹在书里。
轮到吴学成,她沉默了很久,说:"哥,你在大陆有人照顾,我们在台湾什么都没有。" 声音很平静,眼泪却一直流。
吴健成说:"如果当初父亲不那么倔,咱们也许不会这么散。"这话说出来,房间里安静了。
吴韶成没接话,他理解弟弟妹妹的怨。31年,他在河南当工程师,弟弟妹妹在台北擦皮鞋、打零工。 同一个父亲的孩子。 命运差得这样远。
母亲王碧奎开口了,"你们父亲,临走前写给我一封信。"她从贴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纸已经发黄,字迹还清晰。
"吾之选择,非为党派,实为苍生。"
![]()
吴健成把这句话抄下来,后来刻成一枚印章,带在身边。
那次团聚,他们聊了三天,谈父亲,谈这些年各自的生活,谈到最后,谁也没说父亲对不对。
只是四个人都明白了一件事,父亲的选择,让他们分散了半辈子,父亲的选择,又让多少家庭能够团圆。
![]()
骨灰归途与迟来的理解
1991年4月,台北桃园机场。
吴学成和丈夫抱着一个骨灰盒,里面是父亲吴石的骨灰,寄存在寺庙41年了,现在要送回大陆。
转机香港,候机大厅,吴学成看到报纸,《大公报》头版,刊登解密档案。
![]()
关于吴石在台湾传递的情报,金门兵力部署图、西南战区调动计划、台海空军布防,每一份情报,都可能改变战局。
她站在那里,看了很久,手里的骨灰盒,突然变得很沉。
飞机降落北京,何康站在停机坪上,吴石生前挚友何遂的儿子,现在是农业部部长。
他接过骨灰盒,对吴学成说:"吴伯伯回家了。"
福田公墓,墓碑刻着:"吴石将军 王碧奎夫人之墓",旁边就是何遂的墓,两个老友,终于又并肩站在一起。
下葬那天。 吴韶成来了,吴兰成来了,吴学成和吴健成也来了。四个人站在墓前,第一次一起给父亲上香。
吴健成把那枚印章拿出来。 "吾之选择,非为党派,实为苍生。"他对着墓碑说:"爸,我现在懂了。"
![]()
1993年2月9日。 美国洛杉矶,王碧奎去世,90岁。临终前,她对子女说:"把我送回去,跟你们父亲葬在一起。"
骨灰运回北京,与吴石合葬,分离43年,终于团圆。
吴健成后来在美国定居,拿到硕士学位,在一家公司做技术主管,他把母亲也接到了美国,陪在身边。
2013年。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吴石的雕像立在那里,旁边是朱枫、陈宝仓、聂曦。
吴健成去看过。他站在父亲的雕像前,站了一个小时,什么话都没说。
回美国的飞机上,他拿出那枚印章,在笔记本上盖了一个章。 "吾之选择,非为党派,实为苍生。"
他想起1977年,姐姐送他去机场,想起姐姐冻得发紫的手指,想起母亲在昏暗灯光下补衣服的背影,想起收留他们的吴荫先。
![]()
吴石不知道儿子能留学美国,不知道女儿会嫁给比她大15岁的男人,不知道妻子会在监狱里熬过半年,不知道自己的部下会冒险收留孤儿寡母。
他只知道,1950年6月10日那天,自己要做的事,还没做完,情报还要送,台湾还要解放,家人的事,顾不上了。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选择,有人选择家,有人选择国,吴石选了后者。
代价是什么?7岁的儿子流落街头,16岁的女儿辍学打工,妻子在监狱里度过半年,一家人分散31年。
值不值? 吴健成用了40年才想明白,值,因为父亲的选择,换来更多家庭的团圆,因为那些情报,战争早一天结束,就少死很多人。
2025年,距离吴石牺牲已经75年,他的故事还在流传,人们记得他是"密使一号",记得他的情报改变了战局。
![]()
也该记得,吴荫先在白色恐怖下收留孤儿的勇气,记得吴学成用青春换弟弟前途的牺牲,记得王碧奎43年的等待。
历史不只是宏大叙事,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与承受。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4月9日报道:《党史上的"老何家",与吴石不为人知的三代缘》
人民网转载报道:《吴韶成:忆父亲吴石最后的日子》,昆仑策研究院2025年10月10日发布
《大公报》等港媒1991年刊登的吴石案解密档案相关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