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关于《毒枭》的争论,从未停止。
我们赞美它,称其为“纪实性”的史诗,是“最硬核”的犯罪剧天花板。我们批判它,指责它“歪曲历史”,是一次,充满了“美式傲慢”的文化输出。
但今天,我想请你,暂时放下这场,关于“创作者”的审判。
跟我一起,将审视的目光,从屏幕,转向我们自己。去回答一个,更不舒服,也更真实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会如此,无可救药地,爱上《毒枭》?
![]()
正题:一场“真实”的幻觉
毫无疑问,《毒枭》是一部“好”剧。
它,诞生于“品质剧”的黄金时代。它拥有《火线》的宏大格局,《绝命毒师》的反英雄魅力,以及《制造杀人犯》的“真实犯罪”质感。
它将我们,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湿热的、充满了雪茄与枪火的哥伦比亚。它用真实的地点、真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档案影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真实”幻觉。
我们,跟随着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建立起他那,由可卡因和鲜血,所铸就的罪恶帝国。我们,为他的枭雄末路,而感到一丝,复杂的唏嘘。
![]()
反题:一次“安全”的猎奇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真的“进入”了哥伦比亚吗?不。
我跟你讲,这部剧最天才,也最“阴险”的设计,就在于那个,从头到尾,都萦绕在我们耳边的“美国口音”——DEA探员史蒂夫·墨菲的旁白。
这个声音,就像一个,无微不至的“导游”。他时刻提醒着我们:别怕,这只是一个,发生在“南方”的、野蛮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而我们,是来自“北方”的、理性的、文明的“观察者”。
于是,我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这场“文化猎奇”。
![]()
我们可以,一边,消费着哥伦比亚的“贫穷”、“暴力”与“异域风情”;一边,又在那位“美国导游”的带领下,对这一切,进行着,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
你看,这才是《毒枭》让我们上瘾的秘密。它,并非真的,让我们理解了哥伦比亚。它,只是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最完美的“第三世界动物园”。而我们,始终,都安全地,坐在那辆,来自第一世界的“游览车”里。
合题:我们,都是“纪实性帝国主义”的消费者
![]()
所以,现在你明白了吗?
《毒枭》的全球性成功,或许,揭示了一个,比剧情本身,更残酷的“真相”。
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文化消费品”之一。
它的创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作为“全球北方”观众,内心深处,那份最隐秘的渴望:我们,既想要,窥探“他者”的刺激;又需要,确认“自我”的优越。
而《毒枭》,完美地,满足了我们。
哥伦比亚的观众,愤怒地,指责这部剧,是对他们国家创伤史的一次“商业剥削”。他们说得,或许,并没有错。
但,更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所有人,都是这场“剥削”的,心甘情愿的“消费者”。
这,或许才是《毒枭》这部剧,在十年之后,依然值得我们,反复重温的,真正原因。
它,不仅是一面,映照“哥伦比亚”的镜子。它,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己”的,镜子。
在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自己那份,不愿承认的“傲慢”,与同样,不愿承认的“无知”。
![]()
互动话题:
在你看来,一部,讲述他国历史的影视作品,其“娱乐性”与“历史真实性”,哪一个,应该被放在,更优先的位置?
欢迎来评论区,进行一场“高段位”的文化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