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才 3 岁,牙齿就变黑有洞了”“每天都刷牙,怎么还是长了蛀牙?” 不少家长面对孩子的蛀牙问题既焦虑又困惑。数据显示,我国 5 岁儿童乳牙龋患率超 70%,很多家长以为 “乳牙会换,蛀牙不用管”,却不知乳牙蛀牙不仅会让孩子疼得吃不下饭,还会影响恒牙萌出。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就能帮孩子远离蛀牙,这篇干货家长一定要收藏好。
一、别踩这些护理误区,很多家长都中招
不少家长在护理孩子牙齿时,总因 “想当然” 走进误区,反而给蛀牙可乘之机。比如有人觉得 “孩子太小,刷牙不用用牙膏”,结果清洁不到位;还有人认为 “少吃糖就行,零食没关系”,却忽略了饼干、薯片等黏性零食更易粘在牙齿上产酸。上海牙科医生曾遇到过一个案例:4 岁的乐乐每天只吃少量糖果,但家长常给她吃溶豆、米饼当零食,且吃完不及时清洁,最后满口乳牙烂了 6 颗,孩子疼得哭闹不止。
这些误区本质是家长对儿童牙齿护理的认知不足 —— 乳牙牙釉质更薄,抗酸能力弱,哪怕是少量甜食或零食,只要残留口腔,细菌就会快速繁殖产酸,腐蚀牙齿。所以护理第一步,就是先避开 “不用牙膏”“零食无害”“乳牙不用管” 这三大误区。
二、3 个核心护理技巧,从 0 岁护到 12 岁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牙齿状况不同,护理方法也需调整,这 3 个分阶段技巧,家长照着做就能少走弯路。
1. 0-3 岁:做好 “萌芽保护”,别等蛀牙再补救
孩子从 6 个月左右开始长第一颗乳牙,这时就要启动护理:每次喂奶后,用干净的纱布蘸温水擦拭牙龈和牙齿,避免奶渍残留;1 岁后改用儿童软毛牙刷,搭配含氟儿童牙膏(用量控制在米粒大小),每天早晚各刷 1 次。
很多家长担心 “孩子吞牙膏”,其实含氟牙膏能增强牙齿抗龋能力,只要控制好用量,少量吞咽不会有问题。另外,别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否则奶液长时间浸泡牙齿,容易引发 “奶瓶龋”,这是 0-3 岁孩子蛀牙的主要原因之一。
2. 4-6 岁:培养刷牙习惯,学会 “缝隙清洁”
这个阶段孩子乳牙基本长齐,且开始学会自己刷牙,但家长千万别完全放手。可以让孩子先自己刷 1 分钟,再由家长用 “圆弧刷牙法” 帮着补刷 2 分钟,重点清洁牙齿内侧和牙缝。因为孩子手动刷牙很难清理到牙缝,而牙缝正是食物残渣堆积的重灾区,长期不清洁容易形成邻面龋。
如果孩子牙缝较窄,还可以用儿童牙线,每次饭后用牙线清理牙缝,每周 2-3 次即可。同时要注意控制甜食摄入,比如糖果、巧克力、碳酸饮料等,尽量放在饭后吃,避免空腹吃甜食对牙齿的刺激更大。
3. 7-12 岁:关注 “换牙期”,预防恒牙蛀牙
孩子从 6 岁左右开始换牙,恒牙萌出后将伴随终身,护理更要重视。除了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还要定期带孩子做窝沟封闭 —— 恒牙咬合面有很多深窝沟,食物残渣容易卡在里面,窝沟封闭能像 “防护罩” 一样堵住这些缝隙,降低蛀牙风险,建议在恒牙萌出后 1 年内完成。
另外,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牙齿不齐、双排牙等情况,家长要及时带孩子看牙医,避免牙齿排列问题导致清洁困难,进而引发蛀牙。同时提醒孩子不要用舌头舔刚萌出的恒牙,也不要用手掰松动的乳牙,以免影响恒牙正常萌出。
三、关键提醒:定期看牙比 “补救治疗” 更重要
很多家长只有在孩子喊 “牙疼” 时才带孩子看牙医,其实预防大于治疗。建议从孩子 1 岁开始,每半年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牙医会根据孩子的牙齿情况给出专业建议,比如是否需要涂氟、是否有早期蛀牙迹象等。早期蛀牙没有明显疼痛,及时处理只需简单填充,若等到孩子疼了再治疗,可能已经伤及牙髓,不仅治疗过程更复杂,孩子也会更遭罪。
儿童牙齿护理不是 “一次性任务”,而是需要家长长期坚持的事。从孩子第一次长乳牙开始,用正确的方法护理,定期看牙,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牙齿,避免蛀牙带来的痛苦。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判断孩子牙齿是否健康,或者想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护牙工具怎么选,也可以留言咨询,帮你给出更具体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