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松老师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组织内生的敏捷基因,构建效率、数据、成本、增长四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核心逻辑。
在近期一场商演现场,知名数字化转型专家正松老师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其本质是重构‘人、货、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即重构师生、内容、场景的协同生态,通过数据流动实现全链路价值跃升。”
2025年被称为“智慧教育元年”,我国教育数字化正经历从转化阶段、转型阶段并行,加速迈进智慧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浏览量已突破405亿次,成为全球最大教育资源库,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01 国家战略布局:教育数字化进入快车道
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目标。
该文件确立了“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发展理念,聚焦于“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战略方向。
教育部计划构建“四横五纵”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布局,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四大领域和德智体美劳五大版块建设汇聚精品资源。这一布局将打破传统教育资源壁垒,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
5月16日,《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正式发布,并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
白皮书系统梳理了我国数字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与实践探索,为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描绘了清晰蓝图。
02 技术驱动变革:从资源共享到个性化革命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育流程的系统性重构。正如正松老师在多次商业演讲中强调:“零售业借助AI成功降低60%人力成本的实践,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智能评测替代人工批改,即可释放教师30%精力,使其转向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这一转型依托于日趋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超过21万所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为教育数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技术应用层面,人工智能正推动个性化学习革命,国家平台通过学情画像实现“一人一策”,如上海闵行区的“闵智作业系统”即为不同学生精准推送差异化习题,有效减轻无效学习负担。同时,虚拟融合教学不断突破边界,虚拟仿真实验已覆盖20余门学科,VR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安全进行高危实验操作;教育元宇宙则整合VR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泛在化学习空间。从中山大学建成290间支持多校区实时互动的智慧教室,到医学教育引入可动态生成病例的数字孪生患者系统,这些创新实践正在系统重塑未来教育的形态与边界。
03 生态重构路径:师生角色与教育场景的深刻变革
![]()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正松老师提出的“师生-内容-场景”重构框架正在各地实践中得到验证。
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2023年暑期,1600万教师参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研修,但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仍需从“技术应用”层面深化至“知识创生”能力的构建。
山东省在2025年7月出台了“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计划打造300所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培养1000名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该方案提出开设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一流“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山东范式”。
教学场景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探索建设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人工智能+X”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正在成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的重要探索。
正松老师对此评价:“未来竞争在于能否将‘流量’变‘留量’,让数据资产化、服务场景化,最终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体,而非标准化产品。”
04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提升
中国教育数字化不仅在国内深入推进,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教育治理。2025年5月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55.6%的国家正在打造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37.5%的国家开发了面向教育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资源、产品和服务。
中国在国际数字教育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持续丰富国际课程资源,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平台对接。持续实施的“慕课出海”行动,推动与国外知名高校共建高水平课程。
中国还持续办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建好用好世界数字教育联盟、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这些举措正在增强中国数字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全球数字教育研究的热点也反映出这一领域的未来趋势:“生成式AI加速跨学科融合”、“元宇宙技术催生智慧学习范式”、“数字教育改变学习行为认知”等入选“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这些趋势与中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05 挑战与未来:迈向智慧教育新阶段
尽管成就显著,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资源均衡问题尤为突出,“慕课西行计划”已为中西部地区高校提供超过4.5万门课程,但仍有60%的学校面临技术更新资金短缺,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同样关键。2018年发生的百万学生信息泄露事件敲响了警钟。欧盟《生成式人工智能法案》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强调教育AI系统需严格遵循数据最小化与准确性原则,这也对中国教育数字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正松老师建议借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把握三阶段跃迁路径:
学夯实基础(短期):部署核心系统,构建坚实数据底座;
学提升能力(中期):建设AI中台,赋能预测性维护与智能决策;
学塑造生态(长期):构建产业云平台,主导产业生态价值链。
教育部也提出“四个聚焦”战略深化措施:聚焦理念更新,推动教师角色转变;聚焦评价改革,实现教情动态优化。
正如正松老师所强调的,未来教育的竞争在于能否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数据资产化、服务场景化,最终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体,而非标准化产品。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的深入推进,中国教育正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道路迈进。
广东省中山市整合30项智能服务打造“教育信息港”,上海市长宁区打通K-15全周期学生数据,这些实践印证了正松老师提出的“联结为先、合作破壁”的理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