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内加尔的海岸线上,中国企业家老林刚打完一场酣畅淋漓的海钓,他的非洲员工正在帮他处理重达百斤的战利品。
老林的工厂为当地创造了200多个工作岗位,他被称为“船长”——既指他海钓的爱好,也指他引领着中非合作的航船。他曾是国内一家国企的普通职员,如今在非洲,他找到了事业“第二春”。
![]()
这不是个例。在非洲常驻的百万中国人中,约20万选择长期扎根。他们口中“回国像出差,返非像回家”的状态,背后是复杂的人生抉择。
01 非洲机遇,从“生存”到“发展”的蜕变
当国内“内卷”让许多年轻人喘不过气,一部分中国人却在非洲找到了新赛道。
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和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中国企业每年在非洲基础设施市场的份额超过50%,在这片热土上,机会远比想象的多。
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公司建设的工业园为当地带去现代化制衣技术;在肯尼亚,中国工程师带领团队修筑的铁路穿越国家公园;在安哥拉,中国医生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培训本地医疗人才。
一位在尼日利亚经营了15年的中国企业家坦言:“国内是红海,非洲是蓝海。在这里,你有可能进入一个行业的顶层设计。”
![]()
与国内高度竞争的环境不同,非洲许多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农业技术到电子产品,从建筑材料到日常消费,处处是需要被填补的空白市场。
这种“拓荒”的成就感,让许多在中国可能只是普通职员的人,在非洲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
02 “帝王般”的生活,到底指什么?
网友口中的“帝王般生活”,并非指奢华无度,而是一种在国内难以获得的资源支配能力和社会地位。
在刚果(金),一位中国工程师管理着近500人的本地团队;在坦桑尼亚,中国农场主拥有超过千亩的土地使用权;在加纳,中国手机经销商的市场份额令国际品牌艳羡。
![]()
这种生活具体表现为:
优渥的居住条件——许多在非中国人住着带庭院和佣人的房子,这是他们在国内难以负担的。
显著的社会地位——中国企业管理者常被视为“创造就业的伙伴”,而不仅仅是商人。
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活——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享受高质量蛋白质(如海鲜、牛肉)和各种热带水果。
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满足感——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一位在非洲从事教育工作的中国人说:“在这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正在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03 文化适应,从陌生到融入的转变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思乡之情,是每个在非中国人都要面对的挑战。
成功的长期居住者往往发展出一套文化融合的生活方式。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中国人开办的农场里,四川辣椒与当地主食木薯和谐共存;在赞比亚,中国医生将中医针灸与当地传统疗法结合,创造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非洲,我学会了另一种生活节奏,”一位在塞内加尔工作了8年的中国贸易商说,“这里的‘非洲时间’最初让我抓狂,但现在我理解这是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
社交媒体的发展也大大缓解了文化隔阂。在非中国人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构建了自己的社群,分享信息、互相支持。内罗毕的中国超市里,老干妈、王守义十三香等国产调料一应俱全,满足了游子的中国胃。
04 家国之间,留下还是回去的两难
尽管在非洲生活优越,回国与否的抉择仍是在非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命题。
孩子的教育是首要考虑因素。不少在非中国人选择将孩子送回国内接受基础教育,自己则忍受分离之苦。一位在安哥拉经营建筑公司的老板说:“我在非洲盖了无数房子,但最想念的还是国内那个90平米的家。”
养老与医疗也是重要考量。非洲的医疗条件与国内有较大差距,随着年龄增长,在非中国人不得不思考落叶归根的问题。
![]()
身份认同的困惑同样不容忽视。在非洲,他们是“中国人”;回到中国,他们又成了“非洲通”。一位在非洲生活了20年的华侨感慨:“我已经成了两个世界的边缘人,在两个家乡都像是异乡人。”
疫情三年加速了这种认同危机。一些多年未回国的在非中国人发现,记忆中那个熟悉的祖国已悄然变化,而自己对中国的了解竟开始滞后。
在阿尔及利亚的中国企业营地,墙上贴着一行醒目的大字:“一带一路,奋斗者有为”。
食堂里飘着红烧肉的香味,本地员工熟练地用筷子夹起面条,这是中非融合的日常图景。
留下还是回去?对那20万在非中国人来说,非洲早已不再是淘金的地域概念,而是人生选择的扩展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