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急于从地缘和国别中给问题找原因,否则“自省”就会不可避免地滑向“自嘲”甚至是“自恨”。构建身份认同的第一步,就是摒弃二元思维,接纳完整的世界和完整的自己。」
“But Asian without A is sin.(亚洲人没拿到A等成绩,是一种罪过)”
最近,一则有关“东亚小孩阵痛”的梗又火了,一位学生在课程中没有得到A后如是回复外教。
此“金句”一经发布,立刻引发无数讨论,网友直呼:“振聋发聩!这究竟是语言的艺术,还是东亚人被预示了的命运…”但同时也有不少人留言说“别整些咯噔文学”,认为所谓的“东亚叙事”不过是一种新的“咯噔文学”,是丰衣足食后的无病呻吟和顾影自怜。
![]()
(部分网友开始厌倦“东亚”叙事)
其实把“东亚叙事”说成“无病呻吟”,未免太过苛责。因为它是由群体的共同记忆和生命体验生发的,指代了当下中国青年人一种真实存在的情绪集合,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被简单地打入“咯噔文学”范畴。
但同时,这种情感的抒发被错误地泛化至整个东亚语境,并且在不断的重复和使用中,可能加深对刻板标签的认同,进而陷入一种自我矮化。
沉溺于“东亚”叙事,有着比沉溺于“咯噔文学”更加深刻的隐忧。
![]()
近年来,kpop女团Newjeans和以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为代表的影视作品的走红,一次次把“东亚叙事”这个话题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带入公众视野。
简单来说,“东亚叙事”就是一种用来描述以中、日、韩、蒙为主的亚洲国家共同面临的社会文化困境的叙事口吻。
它像是一个“集体记忆”,以个人的成长体验为切入点,把大家在家庭、社会中感受到的压抑、内卷和代际矛盾等相似体验串联起来。
在刘晓艳对话网红“迅猛龙特蕾莎”的纪录片中,“迅猛龙”的妈妈有着这样的表述:“哭一哭事情就解决的话,那我们一起哭,但人不是这样子的”。这句话非常精准地展现了对子女的情绪阉割——“哭泣”这一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表达的权利,在被冠以“无用”的标签后彻底剥夺了。
![]()
(网红“迅猛龙特蕾莎”的母亲在纪录片中的话)
与情绪宣泄的自留地同时失去的,还有对“舒适”的悦纳。“我稍微过的舒服点就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怎么这么舒服,是不是还要再努力卷一卷?”
在不断让渡情绪表达、欲望宣泄和“心安理得”的空间时,吃苦、隐忍、低配得感,就成为了“东亚叙事”对于“东亚群体”性格和行为特征的基本定性,而表达这种隐忍,本身就成了一种对隐忍的反抗——共情“东亚叙事”,是紧缩的自我迟来的情绪反扑。
![]()
(对“舒服”的不适感的讨论)
文字也是地理的产物。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的“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直接反映出土地在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构成中的重要意义。
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学者也曾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和性格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各个地理环境中法律、政治的形成。
当然,孟德斯鸠等人的学说一定程度夸大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带有形而上的意味,但同时它也能启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对“东亚叙事”的共鸣,可能根植于对典型场景和典型意象的地域认同。
![]()
(高中教室/课桌成为“东亚叙事”中的典型意象)
迷恋“东亚叙事”,其实是在迷恋地域、迷恋有关我们生长环境的一切——这里的气候、文化和自我的成长记忆。
随着以余华、残雪、村上春树、韩江、金爱烂为主的亚洲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靡,以及对就业率、内卷压力等社会结构性问题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广泛讨论,互联网环境下的“东亚叙事”,作为一种杂糅了对代际关系、个体焦虑和平权问题的反思性平民化表达,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和接纳。
而近两年,仅仅依靠根植于地域、成长经历和“生长痛”的认同,显然已经不足以说服大家继续接纳“东亚叙事”。
从2024年开始,反感“东亚叙事”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这种“一上来就以东亚开头”的叙事方式,质疑它只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矫情”,是一部分人为生活、工作不顺利而找的借口。甚至有人不堪其扰,直呼“受够了东亚+原生家庭+MBTI的万能社交公式”“能不能停止咯噔!”
——我们好像开始逐渐意识到,铺天盖地的“东亚叙事”背后,好像有哪里不对劲。
![]()
“咯噔文学”指的是“因过度矫情、夸张或令人迷惑的表达方式而引发读者心理不适的文字”,简单来说,就是矫情到让你内心“咯噔”一下的文字,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无限矫情,二是热衷于将万事万物拟人化。
它之所以让人感到排斥,是因为文字想表达的内容本身空泛,而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却又过于冗余,因而显得做作。
![]()
(网友总结出的“咯噔文学”代表语录之一)
而我们熟知的“东亚叙事”,生发于群体的共同记忆和生命体验,并非所谓的“言之无物”,因此将其划入“咯噔文学”阵营,未免太过草率,也忽视和否认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真实存在的不安和隐痛。
那“东亚叙事“,为什么会让一部分人产生类似“咯噔”的感觉呢?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大部分“东亚”叙事都重在使用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比如“哭能解决问题吗”“你有本事别花我的钱”或者“东亚人一生最爱恨海情天”“东亚家庭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培养皿”等等,主要是对记忆碎片和现象进行罗列,或者对细微的情绪进行抽象描摹,而缺少议论。
——从读者观感的角度来说,思考总是浅尝辄止。因而比起反思,反而显得更像是在抱怨。
![]()
(“东亚”词条和“潮湿”“恨海情天”“纠缠的爱”等词语的关联性)
因此,当这种表述逐渐成为一种吸引流量的“时尚单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到排斥——你在互联网上大吐苦水,我不仅承接了你的负面情绪,还需要给予你认同?
![]()
(“东亚叙事”对于描写和抒情的过度依赖)
同时,厌倦“东亚叙事”,其实也是在厌倦标签化、同质化的表达。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星座和mbti,比如“火相星座对待感情热情冲动却缺乏稳定性”“天蝎座腹黑又控制欲强”,“i人是e人的玩具”“f人在一起玩就是很和谐”……
![]()
(网友试图从mbti的角度解释旅行体验和谐的原因)
诚然,我们不能否定使用这些话语标签的合理性,因为当某种意识或主义想要成为潮流趋势进入大众视野时,简洁的标签是它首先需要具备的前提——正因为有了“东亚叙事”,我们强烈的生长痛和共鸣才得以在碎片化的互联网空间连结起来,产生共振。
但当宏大的、标签化的词语遮蔽经验和个体性时,我们是否会渐渐习惯甚至麻痹于这种处境,不自觉地滑入顾影自怜和“圈地自萌”的怪圈?
——拒绝将“东亚叙事”与“咯噔文学”画上等号,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它保持警惕。
![]()
与星座、mbti这些娱乐化标签不同的是,用“东亚”这一宽泛的概念标签去解释个人体验或国家发展,可能不但模糊了中日韩等国的现代化过程在全球、区域和内部层面不同的结构性关系,还容易形成对西方现代化的盲从与依附。
这句话乍一听可能会觉得未免太上纲上线,但只要退回到“东亚”这个称谓本身,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
(地理意义上的“东亚”范围)
从概念上来说,“东亚”一词在被创造之初,就是作为“西方”的反题诞生的,并且在日本殖民主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和“远东”这类词语一样,它是西方用以区分殖民亚洲而创造的。
因此在使用“东亚”这个词来代表自身所属的群体和地域,就天然地带有西方语境和视角——这也是“东亚叙事”让人感到不适的词源上的原因。
虽然学界近年来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对“东亚”概念进行批判、考察与清算,但这种认识还尚未普及到大众认知层面。
基于这个背景,在描述“东亚文化”下的生长痛时,讲述者潜意识中很容易将其与西方进行比较。比如由“亚洲小孩的学业压力”联想到“欧洲小孩放学后的课余活动”,由“亚洲女性婚育焦虑”联想到“奥地利产假有两年”。
![]()
(中英小孩和父母相处模式差异)
在这种抛开一切历史经济文化背景的对照下,表达就变成了一种盲目的自省。
但“东亚叙事”中出现的典型事件和典型意象,其实并不只存在于东亚社会——就拿常被用于解释“东亚家庭”代际矛盾的“煤气灯效应”来说,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提出的,而在以剖析CPTSD(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为大众所熟知的《不原谅也没关系》一书中,列举的“问题”原生家庭案例也全部来自美国。
同时,“东亚”各国也并非共享着同一种困境——比如韩国社会的财阀政治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日本青年长久面临的“社畜”压力等等。
这些社会情绪背后折射出的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径,是无法简单并置、通过同一种“东亚叙事”概括整合的。
![]()
(“煤气灯效应”的电影出处《煤气灯下》片段)
所以,不用急于从地缘和国别中给问题找原因,否则“自省”就会不可避免地滑向“自嘲”甚至是“自恨”。
也不应该给一种话语打上价值判断的烙印,和“东亚小孩”这个概念深度绑定的,不只能是“优绩主义”“愧疚教育”“内卷压力”,还可以是“共情能力”“执行力”“家庭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构建身份认同的第一步,就是摒弃二元思维,接纳完整的世界和完整的自己。
当我们使用“东亚”这个蕴含丰富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概念时,当我们想以“东亚叙事”的口吻去进行情感抒发和内容表达时,记得提醒自己:
我们需要在更长的时间段、更广阔的视野中,来审视和思考阵痛何以成为阵痛,我们何以成为我们自身。
参考文献:
[1]赵月枝,陈斯达.中文播客中“东亚焦虑”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J].青年记者,2025,(08):58-73.
[2]澎湃新闻.发现东亚(一)何为“东亚”?为何“东亚”?[EB/OL](2015-09-01)[2025-10-2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0734
[3]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24(03):26-53+243.
[4]李轶凡,唐一鹏,黄忠敬.不同文化圈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共情能力影响的研究——基于SSES 2019北美、东亚文化圈数据的比较与分析[J/OL].比较教育学报,1-18[2025-11-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