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跑者而言,马拉松的魅力不仅在于冲线瞬间的欢呼,更在于42.195公里途中每一步的坚持。
但想顺利完赛,“蛮干”不可取,掌握关键注意事项才能让奔跑更安全、更高效。以下5个核心要点,建议收藏并带到赛道上。
![]()
1. 补水补盐:别等渴了才喝,也别“猛灌”
马拉松途中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若不及时补充,很容易引发抽筋、头晕甚至中暑。但补水补盐有讲究:
•频率上,建议每15-20分钟补充100-150ml水,每30-40分钟补充一次运动饮料(或少量盐丸),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胃部不适;
•量上,以“小口慢咽”为原则,感觉口腔湿润即可,无需刻意喝到有饱腹感,防止跑步时胃部晃动影响节奏。
2. 配速控制:拒绝“开头猛冲”,守住“平均节奏”
很多跑者容易被赛道氛围感染,起步就跟着大部队加速,结果前10公里就耗尽体力,后半程只能“走路划水”,甚至弃赛。
正确的做法是:赛前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定一个“目标配速”(比如平时10公里能跑6分配,全马就按6分30秒-6分50秒配速跑)前5公里可以比目标配速慢10-15秒,让身体充分热身;
途中用手表或赛道公里牌实时核对配速,一旦感觉呼吸急促、心率过高,就适当放慢脚步,守住节奏才能跑完全程。
3. 身体信号:出现这些“预警”,别硬扛
马拉松不是“硬撑大赛”,学会倾听身体的“求救信号”,比完赛更重要。如果途中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立即减速或停下休息,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局部疼痛:比如膝盖刺痛、脚踝酸痛,可能是姿势不当或肌肉疲劳,继续跑可能加重损伤;
•全身不适:如头晕、恶心、出冷汗、心跳异常加快,可能是低血糖或运动过量,需及时补充能量(如能量胶)并休息;
•抽筋:若小腿、大腿突然抽筋,先停下拉伸,缓慢按摩肌肉,不要强行发力跑,避免抽筋加剧。
4. 能量补充:“少量多次”,选自己熟悉的食物
马拉松超过1.5小时后,身体储存的糖原会逐渐耗尽,需要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来供能。但能量补充有两个关键:
•时间:建议赛前1小时吃少量易消化的碳水(如香蕉、面包),途中每30-45分钟补充1包能量胶(或1-2根能量棒),避免空腹跑或一次性吃太多;
•食物:务必选择平时训练时吃过的食物,不要在赛道上尝试新的能量产品——有些跑者赛前买了新口味能量胶,结果赛道上吃了恶心,反而影响状态。
![]()
5. 心态调节:接受“掉速”,把目标从“快”换成“完赛”
后半程(尤其是30公里后),很多跑者会遇到“撞墙期”:腿像灌了铅、呼吸沉重、甚至想放弃。这时候心态调节至关重要:
•别焦虑:“撞墙期”是正常现象,告诉自己“所有人都会经历,坚持过去就会好转”;
•拆目标:把剩下的路程拆成“小目标”,比如“先跑到下一个补给站”“再坚持2公里就可以走100米”,用小成就积累信心;
•不攀比:看到别人超自己别着急,每个人的节奏不同,守住自己的步调,安全完赛就是胜利。
跑马拉松就像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既要拼体力,也要讲策略。
提前做好准备,赛前充分热身、赛后及时拉伸,让每一次奔跑都不留遗憾。
(关注我,学习更多跑步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