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房难求的公租房,如今却在一些城市遭遇了尴尬。
“排队等了三年,终于排到号了,可我却放弃了。”家住二线城市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当她收到公租房选房通知时,反而犹豫了。
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申请条件苛刻……综合考虑后,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
李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曾经一房难求的公租房,如今在部分城市确实出现了“遇冷”的情况。
01 市场变迁,租赁住房供应格局重构
过去,公租房是无数城市打拼者安居的首选,但今天,住房租赁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加速入市,直接改变了租赁市场的供应格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筹建的870万套保租房已完成92%,仅2025年前四个月,全国就新开工保租房达42万套。
![]()
这些保租房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租金普遍低于同地段市场价的20%-30%。在深圳南山区,2025年3月公示的18个保租房项目共10404套房源,租金最低达到市场价的六折。
更关键的是,保租房不设户籍限制,主要面向我市创业就业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供应,这直接覆盖了原本公租房的目标群体。
与此同时,普通租赁市场也在发生变化。2025年一季度全国50城住宅平均月租金同比下跌3.4%,已回落至2019年水平。
在广州,租金价格从峰值时期的53.34元/平方米,下滑到41元/平方米,跌幅高达23%。
租金普降背景下,公租车的价格优势正在被削弱。
02 门槛障碍,申请条件与生活实际的碰撞
公租房申请不仅面临外部竞争,其自身的制度设计也存在诸多障碍。
收入标准是首要门槛。虽然像银川市这样连续14年降低申请公租房收入审核标准的城市不少——2025年将标准从上年度的人均月收入不高于5080元调整为5330元。
![]()
但对许多申请者来说,这种“微调”远远跟不上实际生活成本的上涨速度。
更现实的是,严格的户籍和住房限制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与保障性租赁住房“不设收入门槛,不设户籍限制”相比,公租房通常要求申请人具有本地户籍,且在当地无房。
奉节县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准入条件规定,申请人只需在“租赁住房所在街道(或乡镇)无产权住房”即可。
动态核查机制也增加了居住的不确定性。九江市在2025年8月取消了234户因承租人死亡、人口发生变化等原因不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的住房保障资格。
此前3月,该市还因住房面积超标、收入超标、过户不满两年等原因取消了317户承租对象的保障资格。
![]()
这种严格的退出机制,虽然保障了资源公平善用,但也让部分入住者始终生活在可能被清退的担忧中。
03 区位困境,居住成本与生活品质的平衡
“位置太偏了,上班得提前两小时出门。”“小区周边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没有。”
这些都是公租房申请者常见的抱怨。
公租房项目往往位于城市郊区或偏远地段,虽然解决了“有房住”的问题,却带来了通勤时间长、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等新问题。
对许多就业者来说,时间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要素。当每天需要多花3-4小时在通勤上,即便租金便宜,综合成本也未必划算。
![]()
与此同时,市场化租赁房源的质量却在不断提升。面对保租房和公租车的竞争,普通房东不得不通过提供更好的装修、更快的维修响应、更灵活的租期来吸引租客。
一些二房东也开始转型,从“高杠杆扩张”转向“精细化服务”,通过提供深度保洁、维修响应、智能门锁等增值服务来提升续租率。
![]()
此外,“以租代购”模式的探索虽然目前在桂林等地因租金回报周期过长、租赁回报率低等原因尚未成熟,但已为租房市场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当年轻人可以在市场找到离工作地点近、装修精致、服务周致的租房选择时,公租房的吸引力自然相对下降。
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大规模入市和普通租房市场的租金调整,住房保障体系正从“单一供应”走向多元选择。
![]()
在九江住房保障中心的决定中,那些因不再符合条件而被取消资格的家庭,或许正在城市角落找到更适合的居所。
公租房申请的变化,折射出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进步——当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才能真正实现“安居”而非仅仅“有房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