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液体》——一节三年级课程改版后的科学课,科学教师张慧文在9月份的第三周进行了讲解,同是邀请了太原市晋源区实验小学校其他科学教师前来听课研讨。
![]()
本课意在通过观察,让学生准确说出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核心特征,区分液体与固体; 学会用简单工具(如量杯、量筒)比较不同液体(如水、食用油、牛奶、蜂蜜)的流动性快慢,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对身边物质的探究兴趣,养成规范实验、认真记录的科学习惯。
教师导入环节以“观察图片”形式引入,展示水、牛奶、食用油、蜂蜜4种液体的特性,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和我们之前学的石头、橡皮有什么不一样”,引发思考,自然过渡到“液体”主题。分为两步开展实验,一是“不同点探究”,分别在颜色、气味、透明度和粘稠度方面展开。二是“相同点探究”,在倾斜的塑料板上同时滴入等量水、食用油、牛奶、蜂蜜,记录三种液体流到底部的时间,得出“不同液体流动性不同”的结论。 最后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重点——液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再布置拓展任务“利用3种液体(蜂蜜、水、油)制造分层现象,和家长一起观察它们的特点”,实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衔接。
![]()
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90%以上的学生能通过实验准确说出液体的核心特征,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流动性比较实验并做好记录;有效打破“死记硬背”,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符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当然,也有不足,对“特殊液体(如蜂蜜)”的拓展提及较少,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
![]()
课后,教研组的老师们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如:改进方向:下次授课可提前将学生分组并明确“实验分工”(如操作员、记录员),提升实验效率;同时增加1-2种特殊液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液体的认知。本次活动意义深刻,为课改后科学课注入了新的方法与见解,思维的碰撞,展现出更多探索科学教学的火花!
(责编 张丽 闫珊 助编 丁语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