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开国上将李聚奎来到重庆视察,一天,李聚奎在视察时注意到一个剃头匠,原因无他,这个剃头匠长得太像他曾经的司令段海州了。
在认真观察剃头匠的一些小动作后,李聚奎已经确定了眼前的剃头匠就是曾经号令一方军队的司令,他当即上前激动大喊:“司令,你怎么在这里?”
![]()
谁知道,剃头匠在看清李聚奎的容貌后,连摊贩也顾不得收拾,竟直接朝着相反方向跑去。
李聚奎为何喊一个剃头匠为“司令”?这个剃头匠见到李聚奎后,为何拔腿就跑?
全面抗战爆发后,段海州所在的河北安平县也遭了殃,整个县城被日军践踏,这里的居民活得毫无尊严。
![]()
眼看日军烧杀抢掠的行径越来越恶劣,段海州下定决心要为百姓撑起一片天。他召集起几位同样憎恶日军的伙伴,再从家中拿钱买了九杆枪,成立了“抗日义勇团”。
团体成立后,最重要的就是扩大兵力以及购买武器,而这些都离不开钱的支持。为了筹集资金,段海州打起了家产的主意。
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家里不仅有百亩良田,父亲还做拥有上千间商铺,资金可谓是十分雄厚。
![]()
他当即劝说父亲支持他的抗日大计,父亲虽上了年纪,但满腔爱国心丝毫未减,立即拿出家底继续支持段海州。
不缺钱后,段海州买来大量武器,之后他又在街头演讲。
他的演讲振聋发聩,直击人心,不少人联想起日寇的恶行,不由得纷纷落泪,一时间,无数爱国志士投奔段海州。
一段时间后,原先只有几人的“抗日义勇团”扩充为6000多人,已经成为了河北最大的民间抗日武装。
![]()
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段海州,因此,人们也称呼这支队伍为“段家军”。
段海州没有将这庞大的队伍当成儿戏,他学习正规军队的训练方式,对段家军严格训练,在小有成果后,段海州经常带着段家军阻击日军,甚至还光复了武强、献县等县城。
随着功绩越来越多,段家军名声大噪,段海州也成为了附近有名的抗日大英雄。
常言道“树大招风”,很快,就有不少势力注意到了段家军,段海州也成为了众人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
对于各股势力,段海州开始暗中考量,并没有一口答应。一些势力表示会等待段海州的考虑,但其中西本军旧部赵云祥却不愿意这样做。
赵云祥手握上万人的部队,但他有这么大的势力,却不是为了抗日,而是与各股力量争夺地盘,在发现段海州这支部队后,立即向其抛去了橄榄枝。
段海州在查明赵云祥的所作所为后,觉得他的处事风格与自己成立“段家军”的本意背道而驰,果断拒绝了他。
![]()
谁知道,招揽不成赵云祥竟然动起了武。他不顾日军对国人虎视眈眈的大环境,而是将枪炮对准了段海州。
段海州虽一直按照正规军的方式武装自己的队伍,但终究比不上曾战场上厮杀多场的赵云祥部队,没多久,段海州的队伍就损失惨重。
而看到赵云祥的这种处事风格,段海州更加坚信绝不能让段家军落在赵云祥手中,这时候,他注意到了八路军。
![]()
八路军是一支一心抗日,且爱护百姓的队伍,这样的队伍不就是他组建“抗日义勇团”的初衷吗?
他立即带着段家军投奔了八路军,我党对他们的到来十分欢迎,还给了一门迫击炮,并将他们编为八路军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
这个纵队下辖三个团,还有教导大队和警卫营,段海州担任纵队总司令,李聚奎担任政委,两人就此结缘。
![]()
李聚奎身为八路军政委,具备专业知识,有了他的帮助,段海州之后的战役屡战屡胜,队伍仅用了一年就发展为一万人。
而且,因为段海州按照我军军规处事,受到了不少人爱戴。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段海州将来的成就一定不菲。
但后来段海州却成为了一个剃头匠,这是怎么回事呢?
![]()
段海州加入八路军后过得不错,但他的心中总是有一丝遗憾。
现在他的段家军虽然仍旧以抗日游击纵队的方式陪着他,但却又不是他从前的段家军,回想起他曾经在段家军一呼万应的日子,他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失落的感觉越来越大,于是在1939年,他向上级请假回老家,想要调整一下心态。谁都没想到,段海州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
回老家期间,段海州曾就读的十三路军干部学校的校长石友三给他抛来了橄榄枝,段海州想到之前读书时,石友三对他百般照顾,便决定帮助他共同抗击日军。
不过在加入之前,石友三提出了条件,那就是必须将他麾下的队伍一起带过来。听到这个要求段海州十分为难,他加入我军后我军对他是十分优待,他做不出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情。
为了应付石友三,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拉起一支队伍带到了石友三队伍中。
![]()
段海州本以为他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打日本人,还帮了昔日的恩师,但没想到,仅仅一年,石友三就投靠了日军。
昔日恩师背叛了祖国,这对段海州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面对石友三的劝说,段海州坚决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叛祖国,随后毅然离去。
此时中原大地上各股势力交汇,段海州思来想去,去投奔了孙良成,但没多久,孙良成也做了汉奸。
![]()
之后,段海州又投奔了王毓文,王毓文是汤恩伯嫡系队伍,很受汤恩伯的重视,段海州在这里也受到了重用,担任了第33师师长。
不过,在这里,他依旧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王毓文将重心放到了如何给我军找麻烦上,对于这一切,段海州身心俱疲,他有自己的原则,绝不打自己人。
直到经历了这几次错误的选择,段海州才明白我军到底有多好,但他中途退出队伍,也不好意思再回来。
![]()
之后,他便隐姓埋名,在重庆做起了剃头匠。新中国建立后,曾经的政委李聚奎已经成为了上将,段海州在得知后也是为他以及为日新月异的祖国而开心。至于他,则一直因为早年间的那件事对我军心怀愧疚。
也正因此,段海州在看到李聚奎后才会连工具都来不及收,就急忙跑开。好在李聚奎没有放弃,朝着段海州离开的方向追了过去,追上后,立即询问其避而不见的缘由。
![]()
在得知前因后果后,李聚奎劝慰他功大于过,之后在李聚奎的帮助下,他来到万县政协任职,一直到1990年病逝,享年81岁。
纵观段海州的一生,如果没有中间他的识人不清,他的成就必定不低。而事实上,后来的低谷期段海州完全可以避免的。
前文已经说过,段海州家境优渥,所以他顺利在北平民国大学读完了学业。毕业后,他看到日军在我国国土肆意侵略,决定弃笔从戎,央求父亲送他去广州的黄埔军校读书。
![]()
但是当时的广州距离安平将近4000里,父母不放心,坚决不同意,无奈下,段海州只好退而求其次,来到距离家长较近的邢台十三路军干部学校。
校长石友三最擅长见风使舵,当时的大佬都被他投靠过,其中不乏蒋介石、张学良等人,但无一例外,他最后都改投他人。
一些人气不过,来他的学校闹事,段海州的学业也无法完成。此时就可以看出石友三这人并不足以信任。
![]()
后来,石友三投入宋哲元麾下,成为69军军长,为了扩充兵力,这才向着段海州递去橄榄枝。
因为之前石友三只是在中国将领中反复横跳,所以段海州也没有想到他会投靠日本人,而且石友三还信誓旦旦的保证要抗击日军,这才引得段海州信任。
但段海州却忽略了,石友三多次换主,就意味着他立场不坚,跟着他怎么可能好好打日军呢?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段海州与光辉人生擦肩而过。
![]()
但我党却始终记着段海州的满腔爱国情,以及他为我军扩充兵力的功劳,没有追究这些事情,这也让段海州十分感动,在他任职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备受当地人爱戴。
段海州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党。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紧紧跟随党的步伐,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