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语
近期,在“数智引领,普惠新局——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的“主题讨论:银行如何构建差异化普惠金融机构体系?”环节中,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小龙从省级农商行的战略视角分享了他的观点。
以下内容为王小龙与主持人、包容会秘书长储慧的交流要点:
主持人储慧
首先看背景资料,回顾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自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引入IPC技术试点以来,普惠金融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确立顶层设计框架;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推动大行下沉。
2019至2021年,监管连续对大型银行提出30%-40%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要求,以量化考核推动“增量扩面”。2022年以后政策导向转向“量质并重”,2023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2025年6月,《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这一演进体现了监管从注重规模扩张到强调质量效益、从单一考核到生态构建的政策意图转变。
![]()
而政策驱动下的高速扩张也带来了结构性变化。截至2025年6月末,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5.67万亿元,市场份额较2019年大幅提升19.2个百分点,占总体规模的45.1%;而农商行、城商行、股份行的份额则分别下降13.4、2.2和4.4个百分点。大行凭借资金成本、科技能力和政策资源,快速抢占市场,中小银行市场份额逐年走低,农信机构面临压力更大。
![]()
包容会始终从行业视角关注普惠金融生态的可持续性与机构功能的差异化。
2021年,贝多广院长在第7期《普惠大视界》中提出:“从高层来看,给了中小银行很多时间去发展普惠金融,但坦率来讲,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整体水平是比较差的。从整个国家的视野来看,推进普惠金融战略是有时间表的,不可能等到猴年马月,所以让大行来推进,几年之间,效果明显,如果继续这样下去50年,最终中小银行是会基本上被消灭呢?还是说中小银行有大行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2022年包容会第19期《普惠大视界》“论大银行、小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不同作用”,组织大中小行共同探讨行业格局;去年包容会之夜,我结合对农信体系的调研,发表演讲“论农信信贷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尝试提出大行与农信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时至今日,普惠金融已从“增量扩张”步入“提质转型”阶段。当前,行业正面临“又苦又难”的共性挑战:定价内卷、金融黑产肆虐、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在此背景下,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构建基于比较优势的差异化能力,已成为所有机构必须回答的问题。
今天非常荣幸请来一位老朋友,王小龙先生,他现在是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作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曾经的掌舵人,他经常说,浙江能够成为全国农信的标杆,是一代代农信人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本土,服务“三农”的那一份执着和坚守。
王小龙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非常高兴,又一次参加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年会。我现在已经退岗快两年了,所以,我不是从省农商行董事长身份,而是我作为干了这么多年,对农信有情怀,关心农商银行未来发展的一名实践者,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前面讲到国家确定了“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我想这是各金融机构、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都要明确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国家未来整个金融体系坚定不移要坚持下去的一件事。但是,今天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和可持续,这四件事,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十年后,广覆盖做到非常极致了,可以说在全世界做得都是最好的,但多层次、差异化、可持续今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且这个压力对于各金融机构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围绕多层次、差异化、可持续我讲一点想法。
01
多层次
“多层次”金融机构是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和战略考量,是一个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好的目标。但是现在在多层次金融机构的事情上比较麻烦,这次我来这里一个很大的感受是,许多老领导、专家原来非常关心中小金融机构,关心县域金融,现在他们感觉小银行好像不是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我们国家政策上明确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呢?其实,多层次金融机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发挥金融资源的均衡作用。我举个例子,在浙江有三个知名侨乡,丽水的青田和温州的文成、泰顺县,过去华侨挣的外汇多,中国银行在这三个县都是存款第一,存款占比很高,但在当地的贷款占比不高,他们把资金存款拿来以后就用到外地去了。这就是一个大型金融机构、跨区域金融机构正常的市场行为,必然是这样的。
2002 年,有一本小书叫《南平寓言》,讲的是福建南平推广农村七大员,就讲到农村信贷员的作用是什么?农村的资金,比如老年人存钱存到信用社,信用社的钱为了更高的贷款利率,就会集中到县城;县城的钱贷不出去就会到省城,省城贷不出去的就到了北京上海,这是资金的规律。所以,穷的地方,最缺的就是金融服务,它的资金一定是外流的。如果今天我们想象,假如没有区域性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北京上海,它完全按照市场来选择配置资源,挣钱少的地方一定是放弃了,不管它今天讲什么大道理,最终选择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你们去看大数,在东北地区,大行的存贷比是较低的。但在浙江,全国性的银行,这些年存贷比都超过100%,这就是它的市场选择。这些实践结果就说明了多层次金融机构战略性布局的必要性,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说,这点道理大家都懂。
02
差异化
“差异化”不只是嘴上说说的。我这些年也看了很多大行的惠农服务站,就是从农信社原来的便民服务点借鉴而来。前几天参加一个线上的闭门会,有基层农商银行董事长抱怨“小行试错,大行摘桃子”。这个业务你干得不错,我就来复制你。长期来看,这些做法并不能改变趋势,因为大行复制这些东西大概率是很难走通的。什么是差异化竞争?从银行业大家讲的很多的标准产品和非标产品来分析,我举个典型的例子,农村的信贷资产一个最大的逻辑是没有产权支撑,你打不了官司。大行制定的标准产品,如果打不了官司你很难推行,很难给贷款。
但农信社过去怎么贷款呢?就是坚持了70多年的体系化、组织化,融入社会治理,浙江农信就是扎扎实实几十年搞信用村建设,我们跟乡镇村级组织高度融合。所以,我们给农民贷款时,有一些优秀的董事长有一句话“我绝不和农民打官司,那是丢农商行的脸”。可是大行的标准产品只要是不良了必须打官司,不打官司就是你的责任。这就是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大行、小行都能做吗?是一回事吗?另外,德国小微企业最大的优势是逆周期操作,不好的时候我给你贷款,你好的时候就存款,我们现在雨天抽伞,晴天送伞,这样干下去是不会有差异化的。
03
可持续
今天的可持续碰到了严峻挑战。大家在一个赛道里相互竞争,利率压得非常低,更可怕的是,有些行在一些优质客户那里倒给企业赚钱,我给你低的贷款、高的存款。什么目的?不就是考核嘛。所以,今天我们最大的问题,只要系统有考核,这个数据的水分就不好确定,今天只要是考核普惠,普惠数据的真实性就会有水分,大家为了完成普惠考核指标,会不惜一切代价。今天这个局面大概是 2019 年开始的,2019 年前的近20年,四大行的市场份额,大概从 65%降到 36%左右。但 2019 年以后,大行的市场份额停止下降,略有上升。今天如果大行的市场份额是靠这种考核倒逼的竞争获得的,那就需要进一步细分一下,最终因考核抢来的那些市场份额本身的收益和成本是不是可覆盖?这是今天破解银行业“内卷”式竞争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回到中小金融机构自身来讲,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定力。今年 40 多家上市银行中,可能有个别城商银行,这几年突然发展的很快。但比较稳定发展的银行中,常熟农商行的报表可能是最好的,他就是长期坚持做小做散,因为长期坚持反而很好。所以,我们中小金融机构一定要搞清楚,咱们是干什么的,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今天的苦日子都是盲目创新造成的,没有坚守自己该做的那些事。当然现在市场压力更大,要转型的难度也更大,但是,不管怎样,你都要坚持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否则的话更加惨。
现在另外一件事,金融科技带来的压力,中小银行由于规模不大,承担的科技成本是越来越高,产出效果不一定好。
中小银行一定要注意整个外部形势和自己的定位,目前宏观上来讲,信贷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度,所以融资贵现在基本解决了,但融资难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依然还有空间,所以,我们要在解决融资难的上面继续努力,而在解决信贷过度内卷的事情上既需要监管部门政策重视,也需要各银行机构都要想清楚,不管是大行、小行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大行、小行,到底为什么做普惠,怎么做普惠,做哪些普惠?这些根本性问题如果想不清楚,结果很难好。所以,战略一定要清晰,长期坚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储慧
王小龙董事长讲的“多层次”提到了资源配置问题,如果没有区域性银行,大行视角下,资金一定会从穷的地方往富的地方,穷的地方吸收存款,富的地方放贷款支持发展。
风控,在农信用融入社会治理的方式去做风控的,而不是靠量化风控、资产负债表和收入偿债比。我和一些大行分行的领导聊的时候,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给一个农户家庭放款,爸爸还不了,直接往下把这笔贷款传承给儿子就可以了,这在传统商业银行是不可理解的,父债还能传承子偿?但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到底怎么做风控也是核心差异。
在德国银行是逆周期操作的。其实今天上午理事会闭门会也聊到这个话题,说金融总让人感觉到很邪恶,它总是嫌贫爱富,不干好事。现在中国银行业也是雨天收伞,当客户不行的时候我要先跑,保障银行资产安全,我如果不跑就成为责任人了,所以,遇到客户有问题的时候我要先抽贷。
再就是提到大行普惠,收入成本是否可覆盖,如果没有内部FTP转移定价的支撑,它是否可持续。
再说到中小金融机构的几个核心点,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二是现在转型难度更大,但还得转,否则会更惨。我看到很多董事长做零售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但市场这么难,会怀疑转还是不转,或者还是回到做大贷款的老路上呢?王董给出非常明确的逻辑,很难,但还要转。
再就是融资难还是存在的,昨天我们在聊,当36、24的定价还存在的时候,当一些自由职业者或新市民还要靠借高价网贷做几百块钱的周转时,我们怎么能说我们的普惠金融做得很好了。非常感谢。
THE END
![]()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