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六七月,中国的高考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神经,考生挑灯夜战,家长如临大敌,社会各界也纷纷让路配合。
有人说,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最卷的,没有之一,可真的是这样吗?
翻阅世界各国的高考制度,会发现不少地方的竞争激烈程度、备考时间长度、心理压力强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看起来表面平静的国家,背后却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教育炼狱,有的学生三个月参加20多场考试,有的城市一年有300多位学生因压力自杀,有的国家甚至为了听力考试禁止飞机起降。
那么,这些国家到底是怎么卷的?中国真的不是最卷的吗?
![]()
先说印度,这个国家的高考制度堪称人类极限挑战,最顶尖的印度理工学院,每年录取率低到让人怀疑人生,有的说是千分之八,还有报道称是四十万分之一。
不是写错了,是四十万个考生里才能挑出一个人,光是这个数据,就已经足够震撼。
而这还不是全部,为了准备这些考试,很多学生蜂拥到一个叫科塔的小城,40万人口的小地方,竟然开了300多家培训机构,每年吸引15万学生前来备考,住在破旧旅馆里,每天学18个小时。
这座城市过去五年有300多学生因压力选择自尽,平均每周就有一人没撑下来,一些家庭倾尽所有供一个孩子备考,考上就意味着阶层跃升,考不上就是全家连坐式的失败,这哪里是考试?简直是人生的生死一搏。
印度的社会结构也让这种拼命变得理所当然,14亿人口里,有10亿人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对他们来说,教育是脱贫的唯一途径。
如果成功进入理工学院,就能一步跨进硅谷,这种巨大的落差制造了非赢不可的氛围。
![]()
再看看韩国,这个国家每年高考日堪比全国戒严,那天银行晚开门、股市晚开盘、军队停训练、飞机停飞,所有社会活动为一场考试让路。
考试时间从早上八点一直持续到傍晚,考五门课,几乎没有喘息机会,中途吃饭只有50分钟,上厕所都要精确计算。
虽然表面上韩国大学录取率能达到70%,但真正的战场是那三所名校: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统称SKY。
它们的录取率只有1%到2%,不进入SKY,就意味着很难挤入三星、LG等财阀企业,社会地位直接被封顶。
韩国前十名财阀掌控75%的GDP,却只提供3%的就业岗位,这种资源高度集中,导致高考成为走向上层社会唯一的通道,而一旦失败,很多学生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抑郁,甚至走上极端之路。
![]()
再转到日本,日本的高考制度采用双重打击模式,学生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再参加各大学的自主招生,这一来一回直接决定了能否进入理想学校。
考试科目复杂程度让人头皮发麻,理科要选物理、生物、化学、地学,数学分类精细;外语能考五种语言,学生在高二就要定下人生方向,选错一步,可能就前功尽弃。
更令人窒息的是浪人文化,落榜后重考的学生叫浪人,一浪、二浪、三浪,最多的甚至四浪还在坚持。
可一旦被贴上浪人标签,社会就会默认你是失败者,工作难找,婚姻也受阻,人生仿佛被定型。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日本学生承受着极强的精神压力,他们不仅要面对考试本身的难度,还要承受社会对失败者的冷眼,很多人说,日本的高考是对心理的摧残,而不是智力的竞争。
![]()
对比这些国家,中国的高考虽然人多,但制度相对明确,今年高考有1335万考生,本科录取率是33%,虽然竞争激烈,但至少流程清晰、题目稳定、作弊少见,考试公平性相对较高。
中国的衡水模式经常被批评为题海战术,但它至少能让普通人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大量农村孩子通过高考走进城市,实现阶层跃升。
虽然刷题辛苦,但比起印度那种考不上就一生贫穷,我们至少还有多条路径。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结构没有那么极端集中,失败一次高考,不等于人生全毁。
![]()
再看看其他国家,新加坡的A-Level考试持续半年,考题不可预测,作文题涉及11个领域,强调思辨能力,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死记硬背根本行不通。
法国的考试特色是哲学,题目包括艺术实践是否能改变世界这种抽象问题,大众通过率有70%,但真正的精英教育另走预科班路线,两年高强度学习,淘汰率极高。
美国看似宽松,一年可以考7次SAT或ACT,但进入名校靠的不只是分数,课外活动、推荐信、家庭背景,统统都要拼,这其实是资源的战争,寒门学霸高分落榜比比皆是。
英国的A-Level考试强调学科深度,三四门功课考到极致,成绩通胀严重,超过26%的学生能拿到A+,导致名校不得不考虑恢复单独入学考试。
俄罗斯的考试也不简单,汉语都被纳入了必考选项,巴西的ENEM考试虽然门槛低,但考生动辄数百万,竞争激烈程度不容小觑。
![]()
回头看,中国的高考之所以被称为内卷,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人口太多,资源分布还不够均衡,考生之间互相裹挟前进。
但从制度成熟度、考试公平性、社会支持度来看,中国反而是全球高考体系中相对友好的一个,不像印度那样生死一线,也不像韩国那样飞行暂停,更不像日本那样烙印一生。
中国的家长也越来越理性,不再一味追求985或清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孩子的兴趣和长远发展,社会也在逐步接受多元价值。
教育本该是发现自我、实现梦想的过程,不该成为压垮年轻人的负担,中国虽然尚未完全摆脱唯分数论,但已经在路上。
高考并非人生唯一的通道,中国的年轻人也不该只靠一场考试决定命运,只要社会继续进步,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我们终将迎来真正公平、多元、有温度的教育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