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殡葬业龙头福寿园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这家长期以高利润著称的公司,一度被外界称作“殡葬茅台”,却交出了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报告。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寿园实现营收约6.11亿元,同比下降44.5%,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达2.61亿元,这一反常令外界意外。
无独有偶,云南殡葬业同样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备受争议的“天价墓地”现象,正在政策、市场与观念的多重作用下悄然生变。
云南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历来被视为安葬的理想之地,尤其是昆明、大理等城市,不仅吸引着游客,也成为不少人选择长眠的归宿。但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殡葬政策持续收紧以及居民消费观念转变,云南的墓地市场,尤其是高端部分,正面临深刻调整。从昆明西山脚下的某陵园到苍山洱海旁的家族墓区,过去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墓位,如今不仅价格松动,销售节奏也明显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的殡葬市场结构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不同。虽然也有福寿园等全国性企业布局,但本地中小型墓园占据相当比例,且多数依托山地丘陵开发,产品类型从传统立碑到生态节地葬式均有覆盖。不过,也恰好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云南在行业整体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图景。一方面,部分高端墓地因占地较大、装修豪华,在过去几年一度成为攀比性消费的代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明确限制墓地面积、墓碑高度,并大力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对原有市场格局形成直接冲击。
以昆明某知名陵园为例,早在2023年,该园区的标准墓位报价仍在8万至15万元区间,个别面向高端客户的特制艺术墓甚至超过30万元。可仅仅一年,根据云南省民政部门2024年发布的殡葬服务价格监测数据,昆明地区经营性公墓的平均售价已较上年下降约12%,部分园区的中低价位产品比例明显提升。2025年上半年,当地多家墓园负责人透露,高价墓位销售周期拉长,客户决策更加谨慎,而万元以下的壁葬、花坛葬等节地产品咨询量则有所上升。
这一变化背后,政策引导占关键因素。2023年以来,云南省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等文件,明确提出严控经营性公墓墓位占地面积,单人墓不得超过0.8平方米,双人墓不得超过1平方米,同时要求各州市增加公益性安葬设施供给,并对殡葬服务收费实行目录管理。此外,云南多地还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排查“活人墓”、超标墓及价格违法等行为。
在大理,某主打景观墓位的园区负责人表示,过去园区依靠苍山洱海的自然景观优势,高价墓位一度供不应求,但2024年以来,不仅新客户减少,原有预订客户中也出现延期签约或转向低价产品的情况。他分析,除了政策对墓位面积的限制外,客户对“未来墓位是否会被清理整治”也存在担忧,观望情绪浓厚。而在昆明,一些早期开发的墓地因土地成本较低,尚有一定调价空间,但近年来新获取土地的墓园,因土地成本、建设标准提高,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代际变化也不容忽视。随着70后、80后逐渐成为殡葬消费的主要决策群体,其对殡葬服务的认知和期待与上一代有明显不同。一位昆明殡葬从业者指出,年轻一代更注重服务的透明化、人性化,而非单纯追求墓穴的豪华程度。他们中不少人提前为父母安排后事时,会主动询问生态葬式,并对比多家服务商的价格与内容,这与过去“尽量选贵的”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近年来云南本地推广的“互联网+殡葬服务”平台,使价格和信息更加公开,进一步改变了客户比价和决策的方式。
另一方面,云南部分地区的殡葬习俗也在缓慢演变。虽然传统土葬、立碑在不少地方仍是主流,但近年来,政府通过补贴方式鼓励节地生态葬,例如对选择海葬、树葬、草坪葬的家庭给予1000至3000元不等的奖励,逐步引导公众接受新的安葬理念。据统计,2024年云南省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已达到总安葬量的28.5%,较五年前提升近10个百分点。这种转变,不仅缓解了土地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墓地价格的过快上涨。
然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在云南部分偏远地区,公益性公墓覆盖不足,仍有家庭被迫选择高价经营性墓地;而在一些旅游热点区域,墓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也时有显现。此外,由于殡葬服务涉及情感、文化、土地等多重因素,简单依靠价格调控难以完全解决深层问题。有专家指出,云南多民族聚居,殡葬习俗差异较大,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推进改革,仍需细致平衡。
对于从业者而言,适应变化已成为必然选择。一些本地墓园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更多中小型、艺术化设计的节地墓位,并加强生命文化教育、临终关怀等衍生服务;也有企业尝试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探索纪念公园、数字化追思等新形态。但整体来看,云南殡葬市场的转型仍处于初期,企业盈利能力普遍承压,如何在新规下找到可持续模式,是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回看福寿园的亏损、云南“天价墓地”的退潮,不难看出,这些事件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全国殡葬行业步入调整期的缩影。随着政策持续深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公众生死观逐步理性化,曾经依靠土地红利和高价产品驱动的殡葬商业模式正面临重构。而在云南,这片被誉为“生命终点站”的土地,亦在阵痛中探寻一条更具包容性、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未来,当墓地不再仅是安葬之所,而是与生命教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更紧密相连时,或许才能真正实现“逝有所安、生有所慰”的本质回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