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去世后,曹植兴奋不已,准备大展拳脚,可为什么他最后却郁郁而终?”这一问,一直萦绕在后世史家的脑海里。
曹植,他那才华横溢的形象大家耳熟能详:七步绝句、一唱三叹,文采令天下惊叹。可他这一生,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屡屡落马的权力争夺战。曹丕和曹植,同父同母兄弟,本来该是亲兄弟,谁料从曹昂战死开始,继承之位就成了两人的死穴。
而此时,曹操已在宛城兵戈中痛失长子曹昂。曹丕、曹植两位皇子正式进入“接班人”候选名单。可他们性格南辕北辙:曹丕沉稳老辣,善察人心;曹植放纵不羁,才思过人却不善持重。结果,曹操最终立曹丕为嗣。有人说,曹操是高估了曹植的才气,也低估了儒臣集团对皇权的架空能力,更低估了曹丕制造舆论的天赋。
![]()
曹丕继位后,对曹植的忌惮可见一斑。他频繁更换曹植的封地,派去的随从多是残疾老弱,把曹植干得像个无根之木。曹植心里清楚,这不是关爱,而是小心翼翼的监控。可他哪敢明着反驳,只能忍辱苟且,等待机会。
公元239年,曹丕猝然谢世。消息传来,曹植表面上是“痛哭流涕”,上下跪拜,扮演忠弟样子,实际上心里别提多欢喜了。“哥哥走了,天下权位空悬,我定能扭转乾坤!”他暗暗盘算着:小侄子曹睿还不到十岁,不懂得朝堂勾心斗角,正是我东山再起的好机会。
![]()
可他没有想到,新帝曹睿表面上是“废臣犬子”,却暗藏狼牙。曹丕死前,特意留下四名托孤大臣: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原以为这样能平衡曹睿身边的权力,有利于自己偷天换日。曹植塞了几封“忠心书”给托孤大臣,扬言“愿效犬马之劳,辅佐新君”,并步步向曹睿靠拢。
然而,曹睿刻意示弱,偏偏屡屡搬出“赏识诗文”的借口,让曹植以为“小皇帝必喜文采”。每次上奏,曹睿总回一句“植侄文思敏捷,朕深慰之”,却从不批复实际职务。曹植还以为自己赢得了童心,于是越写越热情,越投越深。
![]()
可实际上,曹睿已早谋定后动。曹魏面临两大劲敌:东吴蠢蠢欲动,蜀汉虎视眈眈。曹睿心想:先把朝堂上的扯皮分子驱散,才能专心治军安国。于是他以外援之策,将曹真、曹休、司马懿三人先后派往合肥、关中、陇右,临战之际他们虽握军权,却已远离朝堂,朝堂重心就此旁落。只剩阵前不利的陈群留守洛阳,他日渐孤立无援。
就这样,曹睿悄无声息地收割权力。朝中一夜之间风向大变,原来那位被当成“小绵羊”的少年,比他爹还要狠辣。当曹植第二次提笔给曹睿上书:“愿随陛下左右,助成霸业”,曹睿淡淡回信:“朕念侄才华,然国事繁重,恐不便擅动。”字里行间有礼有拒,可分明在划清界限。
![]()
曹植不甘,多次请求复出都被敷衍。更让他难受的是,曹睿延续曹丕的策略,依旧让自己频换封地,甚至连派给他的侍从都没人看得上。曹植每日在别苑里写诗,写得悲愤交加,却难以传到洛阳的实权圈。
时间一久,曹植才彻底醒悟:自己以为趁虚而入,实则已被圈在陷阱里。小小年纪的曹睿,没有经过系统权谋训练,却比朝中老臣还要老练。他把托孤大臣遣往战场,不留回旋余地;他表面称赞曹植,却不给分毫实职;他连续几次变动曹植的封地,让他至今无法在军政上有一席之地。
![]()
曹植此时才明白,老兄曹丕不惜用自己当诱饵,也是在为自己铺路;而曹睿则是在老谋深算的基础上,将所有桩桩权谋都玩到极致。曹植的雄心,在这一连串收束中被彻底粉碎。终于,他心灰意冷,郁郁而终。
“曹丕去世后,曹植兴奋不已,准备大展拳脚,却不料小侄儿更狠!”这段权力大戏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识人更需过人手腕。曹植始终忘了:文采可以倾倒众生,却未必能护你到老;而曹睿这位被架空的幼主,却用一次次内部调动、一次次礼让还拒的回信,把所有觊觎者玩弄于鼓掌之间。到头来,曹植不仅错过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还换来了一世的孤独凄凉。
参考资料:《三国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