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传统美食酸汤子,再次因食品安全问题闯入公众视野。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村庄里,一场普通的邻里聚餐,最终酿成了一人离世、一人仍在ICU抢救的悲痛结局,而这起事件也让人们再次回想起三年前类似的惊心案例。酸汤子再酿悲剧:黑龙江两人食用后一死一抢救,旧案警示仍需警惕。
![]()
时间回到2025年10月12日,当天龙江县当地正值玉米收割季,村民张先生和亲戚刘先生一起,帮同村邻居打理田间农活。忙碌了一天后,邻居为表感谢,留两人在家中共进晚餐。据张先生的小舅子周先生后续透露,当晚一起吃饭的还有六七位村民,但餐桌上的酸汤子,只有张先生和刘先生两人食用。谁也没想到,这道传统农家菜,会成为致命隐患——晚餐过后没多久,两人便相继出现身体不适症状,邻居和家人见状紧急送医。由于村庄距离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有30多公里的路程,张先生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便失去了生命体征,刘先生则被紧急收治进ICU病房,接受全力抢救。周先生是在13日一大早接到家里电话,才得知姐夫离世、亲戚病危的消息,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家庭陷入悲痛。
13日当天,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部门工作人员在回应此事时确认,前一晚确实接收了来自该村庄的两名患者,其中张先生已不幸离世,对于仍在ICU的刘先生,工作人员表示暂不了解具体病情进展。与此同时,龙江县公安局也证实,12日晚已接到相关报警,目前警方已正式介入调查,具体的事件原因还需以官方后续通报为准。而当记者试图联系张先生所在村的村书记了解更多细节时,对方则以不便透露为由拒绝了采访。
![]()
这起悲剧并非个例,早在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就曾发生过一起更为严重的酸汤子中毒事件——一个家庭的9人食用酸汤子后全部中毒,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国家卫健委在10月19日的权威发布中明确指出,致病食物正是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酸汤子。据介绍,北方常见的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后发酵制成的粗面条状酵米面食品,而这类发酵米面制品在夏秋季节尤其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更令人揪心的是,该细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具有极强的毒性,即便经过高温煮沸也无法破坏,且目前尚无特效救治药物,中毒后的病死率高达50%以上。国家卫健委当时就特别提醒,要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除了北方的酸汤子,臭碴子、格格豆,以及南方的吊浆粑、河粉等,都属于类似的高风险食品。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展开了理性讨论,不少人结合过往案例和专业知识发表看法。有网友表示:“看到这起事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2020年鸡西的案子,都过去三年了,还是有人没意识到发酵食品的风险,尤其是家庭自制的,没有专业的卫生把控,很容易出问题。”
也有网友关注到事件中的细节:“当晚一起吃饭的有六七个人,只有吃了酸汤子的两人出事,说明问题确实出在食物本身,邻居可能也是好心留饭,没料到食材会有问题,这种无心之失更让人觉得可惜。”还有网友从科普角度补充:“米酵菌酸的毒性真的很强,之前看报道说哪怕是少量摄入都可能致命,而且没有特效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吃这类长时间发酵的食品,尤其是存放了一段时间的。”另有网友提出建议:“农村地区可能对这类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少,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借着这起事件,多在村里做些宣传,比如贴公告、开讲座,让老人小孩都知道风险,别再让悲剧发生了。”
![]()
从2020年的鸡西事件到如今的龙江悲剧,相似的起因和惨痛的结果,一次次敲响了酵米面食品的安全警钟。酸汤子作为北方传统美食,承载着不少人的饮食记忆,但传统不应成为忽视风险的理由。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时,由于环境、温度、储存方式等条件难以把控,很容易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而米酵菌酸的“无特效药、高温不破”特性,更是让中毒后的救治难度极大。对于普通人而言,最直接的防护方式就是减少甚至避免食用这类高风险食品;对于相关部门来说,除了在事件发生后及时介入调查,更应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宣传,让专业的风险知识走进田间地头,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清楚了解“什么能吃、什么要慎吃”。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美食真正成为味蕾的享受,而非安全的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