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的中国,正经历一场极为关键的科技突围:当时西方列强用核威慑筑起冷战铁幕,用“巴统协议”封锁关键技术,一群海外学子在民族危难中毅然回国,其中有一位科学家在此时用心血照亮了中国国防科技的黎明。然而在1968年12月5日这天,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到达终点时坠毁,这位科学家在烈火中用身体护住了绝密文件——他就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郭永怀。
![]()
郭永怀1909年生人,幼时没有条件读书,直到10岁他才踏入学堂,之后凭着天资与勤勉一路逆袭:他先后在南开、北大求学,并在1938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两年后他远渡重洋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后又转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同样回国效力的钱学森,两位天才科学家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日后的科技兴国埋下了重要伏笔。
海外十六载,是郭永怀学术生涯的黄金期,他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迅速成长为国际空气动力学界的新星。当郭永怀的研究成果推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时,远在东方的祖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美国政府对华人科学家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尤其是像郭永怀这样参与过机密研究的学者更是被严格监控,但他归心似箭,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
1956年,经过多方努力与精心策划,郭永怀终于冲破阻挠,与家人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临行前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手稿全部投入篝火中焚烧,妻子不解地询问原因,他平静地回答:“这些资料都在我的脑子里,带不走的东西不能留给美国人。”这把火烧掉的是纸质的文献,烧不掉的是他脑海中宝贵的知识与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回国后,郭永怀立即投入到新中国科学建设中,他与好友钱学森共同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他深知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亲自编写教材、授课指导,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力量。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在高速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迅速起步,为后来的航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
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核威胁,党中央果断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郭永怀在此时担起全面负责核弹的武器化与投送技术研究的重任。他与同事们住在青海基地简易的帐篷里吃着粗粮,却在攻克世界顶尖的科学技术难题,他凭借深厚的空气动力学功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尤其是在核弹空投试验中,他提出的方案功不可没。
当第一朵蘑菇云成功升起后,郭永怀与他的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和导弹核武器的研究中,他频繁奔波于青海、四川、北京之间的研究基地,往往刚结束一轮紧张的计算与试验,又要赶往下一个工作点。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与恶劣的环境开始侵蚀他的健康,同事们常劝他注意休息,他却总是笑着说:“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个人健康是小事。”
![]()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时得到一组关键数据,他决定连夜从青海飞回北京汇报,同事们劝他次日再走,但他坚持立即出发:“时间不等人,早一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试验就能早一天成功。”临上飞机前他仔细检查了公文包,并对随行的警卫员特别叮嘱:“这份资料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一定要保护好。”
次日凌晨,当飞机抵达北京上空时意外发生了,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剧烈颠簸,随后失去控制,在最后的生死时刻,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筑起最后一道防线,抵挡住了无情的火焰,发现他的遗骸时,他用生命保护的那份资料完好无损。郭永怀牺牲的噩耗传来,整个中国科技界为之震动,就在他牺牲后的第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取得成功,那份资料为试验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撑。
![]()
郭永怀是值得后人铭记的科学家,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选择了艰苦与奉献;他隐姓埋名将个人荣誉置之度外;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守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正是这样一批爱国科学家撑起了民族的脊梁,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国家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最高肯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