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听说你最近没再下棋?是不是身体又不行了?”邻居刘大爷一边在小区里遛弯,一边凑近了问。王叔苦笑:“唉,都说装了支架人就废了,我可不敢乱动。”
眼看着天气回暖,公园里热热闹闹,唯独王叔闷闷不乐,一直忧心忡忡。最近网上突然流传:“国内将逐步停用心脏支架手术,装了支架的人反而更危险”,甚至有人说“做完就等于废人”,这样的说法到底可信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心脏支架”产生疑虑,网络上传言一波接着一波,反而让许多做过手术的老年人,变得格外焦虑,平日的生活都提不起劲。
![]()
真相真的如此可怕吗?心脏支架手术会因为科技进步被淘汰吗?装了支架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了吗?这一连串令人挂怀的问题,背后藏着一场误解与恐慌。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心脏支架”的真实面纱,让每一位中老年读者都能看明白,自己到底该不该担心。
近年来,关于“心脏支架即将被淘汰”、“支架后遗症沉重”、“装了支架人就废了”等传闻反复出现。一时间,诸如“国外都不用心脏支架了”、“吃药比装支架强”的说法甚嚣尘上。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心脏支架几乎成了“高血压、高血脂”之后的终极恐惧。实际上,心脏支架是一种公认的权威救治手段。根据《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心脏支架手术量约为150万例,且成功率高达98%以上,与美国、欧盟等地持平。
![]()
对此,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心脏支架是针对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重症干预”,在急性心梗、顽固性心绞痛等高危场合,是拯救生命的“刚需”。
那为什么还会有“支架淘汰论”?一方面,近年来药物治疗手段确实飞速进步,部分稳定型心脏病患者,经规范服药和生活方式调整,的确可以延缓甚至避免手术。
但这并不意味着支架已经“过时”。正如专家所言,“不是所有堵塞都能靠药物解决,一旦出现急性心梗或狭窄达到75%以上的严重情况,支架干预依然是金标准。”
很多人一听说“装支架”,就以为自己从此成了病秧子,工作、锻炼、旅游什么都别想,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随访研究对3200名支架患者进行长期观察,手术后1年,约87%的患者恢复正常生活,46%的人能坚持低强度锻炼,生活质量评分较手术前提升23%。只有极少部分患者,因为未遵医嘱用药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出现反复血管堵塞。
有不少患者因为错误信息而自我封闭,甚至出现“装了支架就卧床不起、再也不能运动”的恐慌性退缩。医生表示,“装了支架不是身体‘报废’,而是多了一道防护网。
遵医嘱服药、科学锻炼、健康饮食,完全可以恢复活动、重拾生活热情。”
权威数据表明,通过系统康复和二级预防,支架手术后患者的三年再住院率降低了近4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幅高达12.6%。真正影响预后的,不是支架本身,而是后续的自我管理!
专家提醒:“支架是为生命‘开通道路’,它不是终点,而是新健康生活的起点。”要想支架功能真正“保鲜”,这些康复关键点不可忽视:
严格坚持服药: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减少血栓风险,避免支架再次堵塞。千万不能擅自停药!
适量运动:如快走、慢骑车,每次30分钟,每周5次。“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最为适宜。根据个人体力循序渐进。
![]()
合理饮食结构:低盐、低脂、高纤维,多蔬菜瓜果,适量鱼肉,坚果种籽可提供优质脂肪。
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月至少一次,及时调整药物方案。
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管收缩,适当休息、保持轻松心态大有裨益。
![]()
定期门诊随访:按照医嘱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早发现早处理异常情况。
装了支架≠被判“终身残疾”。只要遵医嘱好好管理,绝大多数支架患者能够“吃、喝、玩、乐”不误,和同龄人一样享受美好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