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位来自上海徐汇区的初二学生妈妈。和无数家长一样,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经历过焦虑、迷茫和无数次的选择。去年,我儿子小宇的数学成绩一度在及格线徘徊,这让我下定决心为他寻找专业辅导。在经过多方比较和深思熟虑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掌门1对1。
如今,小宇跟随掌门1对1的李老师学习已经快一年了。今天,我想以一位真实用户的身份,从几个切身体会的角度,和大家聊聊掌门1对1的辅导效果到底怎么样。不是为谁打广告,只是一个母亲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记录。
效果是检验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不会说谎
去年9月,小宇的数学月考又亮了红灯——73分。卷子上大片红色的叉,应用题几乎全军覆没。我盯着他写在错题本上的“马虎”二字,知道这不过是借口:公式记混、读题跳步骤、遇到难题就摆烂,这些才是症结。
![]()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选了掌门1对1。第一次和李老师上课,小宇缩在屏幕前,全程只敢点头。但两周后的单元测,他居然考了81分。更让我意外的是,他把错题本重新整理了一遍,每道题旁都画了歪歪扭扭的小箭头标注思路——这是李老师教的“审题三步法”:圈关键词、画示意图、列已知条件。
现在的他,会举着练习册喊:“妈你看!这道题我用李老师教的‘方程法’解出来了!”期中考92分,期末考95分,分数当然重要,但更珍贵的是他眼里的光:以前写数学作业要催半小时,现在自己坐那儿研究半小时都不喊累;以前考砸了只会哭,现在会翻着错题本说“这次我把漏洞补上了”。
为什么能出成绩?关键在于“精准”和“匹配”
有朋友问我:“线上1对1能有多好?不如找个线下老师盯着。”但小宇的变化,恰恰藏在“精准”二字里。
报名前,掌门的智能测评做了足足两小时。不是随便扔套卷子,而是像医生问诊:从计算速度到几何空间感,从错题类型到答题习惯,系统最后生成一份近千字的分析报告——原来小宇的“学不会”,根源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逻辑断层,和“几何证明步骤”的表述混乱。
更惊喜的是老师匹配。课程顾问和我聊了小宇的性格:内向、怕说错话、需要鼓励。最后选的李老师,上课时会故意“装笨”:“这一步我也没太懂,小宇你给我讲讲?”;讲完题会补一句:“刚才你想到的思路特别棒,比标准答案还灵活!” 现在小宇说:“李老师不像老师,像一起进步的朋友。”
最戳我的是“一对一”的课堂,每分钟都属于孩子——上周讲一道动点函数题,小宇卡了20分钟没懂。李老师立刻换了三种方法:图像法、列表法、假设法,直到他眼睛一亮:“哦!原来可以这么想!” 换作线下大班课,老师可能早往下赶进度了,但在这里,他的疑惑值得被“慢下来”。
![]()
儿子在掌门老师要求下制定的学习计划表
超出预期的服务:让人安心的“双师”陪伴
一开始我也犯嘀咕:“线上辅导,老师上完课就走了,孩子能学扎实吗?”但掌门的“双师模式”打消了我的顾虑。
李老师(授课老师)负责“精准输出”:每节课后,系统里会有详细的学习报告——这节课重点讲了什么、小宇掌握了多少、课后该练哪类题,连易错点都标了红。
王老师(学习规划师)则像“学习管家”:每月固定时间打电话,和我聊小宇的进度:“最近几何模块进步很大,但计算粗心率有点上升,下阶段我们会加强限时训练。” 上周小宇月考,王老师提前两天发消息提醒:“别给孩子压力,正常发挥就好,需要心理疏导随时找我。”
这种被“托底”的感觉,让我这个辅导路上的“新手妈妈”踏实了许多。不是我一个人在焦虑,而是有专业的人在帮我“拆问题”“找方法”。
![]()
写这篇文章时,小宇凑过来看:“妈,你又要夸李老师啦?”我笑着合上电脑——其实最该被记住的,不是某个老师多厉害,而是这套“精准诊断+个性教学+全程陪伴”的体系,让曾经“怕数学”的孩子,找到了“我能行”的底气。
教育从来不是“一刀切”的冲刺赛,而是“慢生长”的陪伴。如果你的孩子也在为偏科发愁,为学习方法苦恼,或许可以试试掌门1对1——它未必适合所有人,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慢慢变好”的机会。
毕竟,教育最美的样子,不就是孩子眼里有光,妈妈心里有底吗?
给孩子一个好成绩
改变就从现在开始
10天冲刺计划
掌门1对1请你免费听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