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成都,一辆车像脱缰的火箭,划破夜色,150km/h撞向绿化带,不是赛车电影,是现实版“速度与死亡”。
随后,火光冲天,车门紧闭,路人砸窗、砸门、徒手硬刚,有人手臂流血,有人拎着灭火器冲上前,可火势蔓延太快,最终,司机没能逃出,被永远留在了那辆燃烧的车里。
![]()
这一幕,看得人心里发堵,不是因为车祸本身。
超速驾驶,咎由自取,法律和常识都站得稳,而是因为:人明明还活着,门却打不开,救不了。
![]()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新能源车出事,车门打不开、电池起火快、救援窗口短,几乎成了某种“保留剧情”。而这一次,主角又是那家以“极致体验”“智能科技”著称的公司,那款被捧上神坛的SU7 Ultra。
![]()
先说清楚:司机超速,责任在己。
150km/h在城市快速路是什么概念?一脚油门踩到底,等于把命挂在了油门上。这不是通勤,是玩命。
![]()
可问题来了,你能开这么快,车企就该让人死得这么难吗?
汽车设计的底线,从来不是“多快”,而是“多安全”。你给我200匹马力,没问题;但你得保证,一旦出事,车门能拉开、窗户能砸开、人能逃出来。
可现实呢?隐藏式门把手,科技感拉满,但碰撞断电后,外部无法机械解锁,这不叫设计,这叫“科技埋雷”。
工信部9月刚发新规,明确要求门把手必须具备机械应急开启功能。结果,事故一出,网友翻车图,门把手还是“优雅”地藏在里面,像在嘲笑:“想开门?先充电。”
视频里,有路人用拳头砸窗,有人找来锤子,有人拎灭火器冲上去。这些普通人,冒着风险想救人,结果呢?砸不开、打不开、火势反扑。
这不是他们的错。是车的设计,把救援的“黄金几分钟”变成了“绝望几分钟”。
传统燃油车,碰撞后断油、气囊弹开、车门自动解锁,是基本操作。而某些电车呢?系统一断电,智能锁死全车,仿佛在说:“别动,等我烧完。”
更讽刺的是,车企宣传时总说“电池防爆”“热失控抑制”,可真起火了,火势一分钟就吞没驾驶舱。
所谓的“安全技术”,在真实事故面前,像个PPT。
更加让人诟病的是,小米汽车老板雷军曾信奉“速度就是信仰”,结果速度是有了,而车主却一个个没了。
![]()
这哪里是车,简直就是私人订制的“棺材板”,而雷老板就是怂恿别人追求刺激的刽子手。
我们不反对科技。隐藏式门把手、无框车门、全自动车窗,这些设计本身没问题。但问题在于:当“智能”凌驾于“安全”之上,就是对生命的傲慢。
你可以说:“用户应该系安全带、不超速。”
没错,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车企的责任,是把“万一”想到最坏,把安全底线守到最严。
就像飞机再先进,也要有手动降落模式;大楼再智能,也要有消防楼梯。车可以炫技,但不能在命门上“玩高级”。
![]()
现在的情况是:车企拼命堆配置、卷加速、拼颜值,却在最基础的被动安全上“抠成本”“搞创新”。等出了事,一句“驾驶员操作不当”就想带过,未免太轻巧。
过去几年,类似事故已发生多起。
每一次,都是舆论炸锅,网友怒问“车门为啥打不开”,然后车企发个声明,承诺“优化”,接着风头一过,一切照旧。
这次,会不会也一样?
如果每次都要等一条人命,才能换来一个机械解锁开关,那这个行业的进步,未免太血淋淋了。
我们不是要“网暴”某品牌,而是要问:为什么总在悲剧后,才想起安全?
汽车不是手机,摔了换一个。它是载着人上路的“移动堡垒”,一旦失守,就是生与死的分界。
![]()
最后说句实在话:喜欢快,没问题。但请记住,车轮上的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车企可以宣传“零百加速3秒”,但也该标一句:“碰撞后车门机械解锁时间:≤3秒。”
路人可以无名,但他们的拳头、他们的灭火器、他们流血的手臂,不该被辜负。
这起事故,责任在超速司机,但反思,必须指向整个行业。
别再让“救不了”成为新能源车的潜规则。
别再让“打不开”成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锁。
更别再让“懂的都懂”成为我们讨论安全时的无奈默契。
车可以智能,但命,只有一条。速度可以冲上150,但安全,必须永远挂在“P档”。随时待命,永不关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