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今年日本学者有2位获得诺贝尔奖。从2000年至2025年,合计22位日本(包括日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大奖,其中物理学9人、化学8人,生物学或医学5人。
![]()
距离日本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已经不远。
近5-10年中国基础科学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不少原创的科学发现,何时中国能迎来诺奖“收获季”?
潘展|整理
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
——因其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而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51年1月19日,坂口志文出生于日本滋贺县,1969年考入京都大学,1983年获得京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其学术生涯,始终围绕外周免疫耐受的未解之谜展开。20世纪80年代初,坂口志文在研究生阶段便聚焦胸腺与T细胞发育研究。早年任职于日本爱知县癌症中心研究所期间,他针对胸腺切除小鼠患自身免疫病的反常现象展开探索,提出“外周存在免疫调节细胞”的大胆假说。
1995年,任职大阪大学教授的坂口志文在《免疫学杂志》发表里程碑论文:通过细胞移植实验,首次证实同时携带CD4和CD25受体的T细胞亚群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并将其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这一发现奠定了外周免疫耐受研究的基础。
2003年,任职京都大学前沿医学科学研究所的他,敏锐关联布伦科团队的Foxp3基因研究,在《科学》发文证实该基因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主控开关”,完整阐明基因—细胞-免疫耐受的分子链条。此后他持续深耕,推动该成果向癌症免疫治疗、器官移植抗排异等临床领域转化。
北川进(Susumu Kitagawa)
——因其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研发方面的贡献而获得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
北川进的学术生涯始终围绕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以扎实的学术积淀开辟金属有机框架(MOF)新领域。北川进1951年生于京都,1973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合成化学专业本科毕业,随后进入该校研究生院深造,197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配位化学家大田良晴,奠定了其在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的学术基础。
博士毕业后,北川进开启学术任职生涯。1979年任近畿大学工学部助教,1988年晋升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部副教授,期间专注于金属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设计,1992年在《化学通讯》发表首篇MOF相关论文,报道含空腔的二维金属-有机配位材料,虽未获广泛关注,却成为MOF研究的学术起点。1997年,在任京都大学工学部教授期间,他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里程碑式研究,首次合成具有三维开放通道的MOF材料,通过钴、镍等过渡金属离子与芳香族有机配体的精准配位,实现材料孔隙率与结构稳定性的突破,该论文被后续研究引用超5000次,成为MOF领域的核心文献。
1998年,他进一步在《先进材料》提出柔性MOF概念,证实MOF材料可通过外界刺激调节孔隙结构,为功能定制化材料研发提供学术理论支撑。此后,他带领京都大学科研团队,在MOF衍生碳材料、多孔材料催化性能等方向持续深耕,2010年主导成立日本MOF学术研究会,推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
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日裔美籍)
——因其在地球气候物理建模、量化气候变化率及可靠预测全球变暖方面的贡献而获得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真锅淑郎1931年生于日本爱媛县,学术生涯始于扎实的数理积淀。1953年他从东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师从著名气象学家正野重方教授深造,主攻大气辐射与环流研究,为后续建模工作埋下了伏笔。195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受气象学家约瑟夫・斯马戈林斯基邀请赴美,开启跨洋学术探索。1963年他加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1968年同时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双线推进气候建模研究。1967年,他与理查德・韦瑟尔德在《大气科学杂志》发表里程碑论文,用18层“单柱模型”首次量化二氧化碳对温度的影响,测算出浓度翻倍将致地表升温约2℃,这一结果与后续观测高度吻合。
1969年,他进一步融合大气与海洋环流模型,构建三维气候系统框架,揭示北半球变暖更快、海洋具缓冲作用等关键规律。此后他持续深耕:1997年主导日本全球变暖研究项目,2006年任名古屋大学访问教授,2018年获克拉福德奖。截至 2021 年,其研究促成联合国IPCC成立,所创模型成为全球气候预测的基准工具。
吉野彰(Akira Yoshino)
——因其在锂离子电池研发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
吉野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学术路径,用锂离子电池重塑了全球能源格局。1948年生于大阪的吉野彰,学术根基扎根京都大学。1970年获工学部石油化学科学士学位后,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深耕量子有机化学,1972年取得工学硕士学位。这段研究为他后续解析电池材料分子结构、优化电极反应机制筑牢了理论基础。硕士毕业后,吉野彰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开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学术探索。1981年,他针对传统锂电池金属锂负极易产生枝晶、引发短路的难题,转向碳材料负极研究,通过数百次实验筛选出可嵌入锂离子的石墨材料;1985年,他创新性地以钴酸锂为正极、石墨为负极,搭配有机电解质,构建出首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原型,解决了电池安全性与能量密度的核心矛盾,相关技术获12国核心专利,论文发表于《电化学会志》,被后续研究引用超3000 次。
1991年,他推动该技术商业化,首款锂离子电池问世;2005年,凭借在电池材料领域的系统性研究,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组建旭化成吉野研究室,聚焦高容量电极材料研发;2017年任名城大学教授后,他发表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演进与未来》等标志性论文,梳理技术发展脉络,培养了20余名博士,推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方向研究。
本庶佑(Tasuku Honjo)
——因其在通过抑制免疫负调控开展癌症治疗方面的发现而荣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本庶佑以半个多世纪的免疫学深耕,开创了癌症治疗的全新范式。1942年生于京都的本庶佑,学术根基始于京都大学。他在京都大学完成了本科教育,于1975年取得该校医学化学博士学位,期间聚焦免疫球蛋白基因研究。1971年至1973年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访学,1979年任大阪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1984年起执掌京都大学医学院医学化学系,学术视野从基因层面拓展至免疫调控机制。
1980年代,他建立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的基因模型,为抗体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1992年,在《EMBO 杂志》发表里程碑论文,首次从小鼠中分离鉴定PD-1基因,命名其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推测其与T细胞凋亡相关。1994年他找到人类PD-1基因,1999年率先提出PD-1是免疫系统负调控因子,埋下了癌症免疫疗法的种子。
2000年,他与合作者在《细胞》发文阐明PD-1/PD-L1通路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揭示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001年与小野制药联合申请PD-1特异性结合物质专利,推动临床转化。2014年首款PD-1抑制剂上市,使晚期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从不足10%提升至30%。他还发现激活诱导胞苷脱氨酶(AID),阐明抗体基因编辑机制。
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
——因其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大隅良典以“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为科研准则,深耕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数十年,揭开了生命代谢回收的核心密码。1945年出生的大隅良典,学术根基始于东京大学。1963年进入该校深造,聚焦分子生物学方向,1974年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访学,师从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开启酵母相关研究的学术起点。1977年回国后,他在东京大学理学院担任研究助理,历经近十年沉淀,43岁时才晋升助理教授并建立独立实验室,正式踏上自噬研究的征程。
1990年代初,大隅良典以面包酵母为模式生物,突破传统研究瓶颈。1992年,他通过饥饿诱导实验,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酵母液泡中自噬体的积累,首次清晰捕捉到自噬现象。随后通过遗传筛选,分离出首个自噬缺陷突变apg1,并陆续鉴定出14个互补组共18个关键自噬基因(ATG 基因),相关成果发表后打开了现代自噬研究的大门。1996年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后,他联合团队阐明了这些基因的遗传背景,发现Atg8蛋白可作为自噬进展的通用标记。
此后,他历任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推动自噬研究从酵母拓展至哺乳动物细胞与植物,阐明了自噬在饥饿适应、感染响应中的核心作用。其成果为理解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催生了众多潜在治疗靶点。
大村智(SatoshiŌmura)
——因其在针对蛔虫寄生虫引发感染的新型疗法方面的发现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大村智以微生物研究为基,研发出了拯救数千万人的抗寄生虫药物。大村智1958年山梨大学毕业后,白天任教、夜晚深造,1968年获东京大学药学博士,1970年再获东京理科学大学化学博士,双博士背景筑牢跨学科研究根基。自1965年起他专注微生物活性物质筛选,建立起了许多筛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创性方法,发现了超过130种结构类型、330种新的活性化合物。其中,avermectin等16种化合物已经作为人类的治疗药物、兽药或者农用化学药物在全球得到了广泛使用。Ivermectin自1983年作为在全球兽药中最畅销的药物一直保持至今,1988年起在WHO的指导下,用以彻底防治盘尾丝虫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将5640万人群从失明的危险中挽救出来。他深入研究了许多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了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及功能,搞清了avermectin生合成中包括的17种基因,完成了生产菌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的全基因谱分析,成为在基因水平上阐述微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的重大成就。他还率先在全球通过基因整合,合成了第一个杂交抗生素mederrhodins-A和-B(1985)。
他一生发表了800篇论文,编辑了7本专著,参编了30部其它书籍。他培养了众多领域骨干,更当选日、美、法三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因其发现中微子的振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梶田隆章以对中微子振荡的系统性发现重构了粒子物理版图。他1981年获埼玉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加入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任研究助理,师从2002年诺奖得主小柴昌俊加入了神冈实验团队,开启中微子研究的核心征程。
1988年,他在《物理快报 B》发表论文,首次报告神冈探测器II观测到的大气中微子反常:缪中微子数量仅为理论预期的59%,这一发现打破学界沉寂。他随后提出中微子振荡假说。为验证猜想,他主导推动探测器升级为包含5万吨纯净水的超级神冈探测器,1998年在国际中微子大会发布关键证据:来自地球内部的缪中微子因飞行距离更长,丢失比例显著高于大气中微子,完美契合振荡特征。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首次确凿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直接颠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999年他晋升东京大学教授并执掌宇宙中微子研究中心,2008年出任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2017年获评东京大学杰出教授。他还在《现代物理评论》等顶刊发表多篇综述性论文,斩获潘诺夫斯基奖、日本学士院奖等重磅荣誉,其工作彻底改变了全球粒子物理的研究方向。
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三人因发明高效的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荣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以对蓝光LED的突破性研发改写照明史,三人共同铸就了半导体照明革命。
赤崎勇1952年获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入职松下电器研究所,1973年独辟蹊径深耕氮化镓(GaN)研究。1981年转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后,他建立了GaN 晶体生长研究体系,为后续突破奠定了基础。
天野浩是赤崎勇的学术传人,1983年获名古屋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深造,1989年在学术会议海报中首次公开 P 型 GaN 制备关键发现,这一成果成为蓝光 LED 的核心突破点。他后续与赤崎勇合作优化 GaN 外延生长技术,1993 年实现高亮度蓝光 LED 原型制备。
中村修二则走出产学研融合之路,1979年获德岛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入职日亚化学, 1994年独立开发高温Mg掺杂法,解决P 型 GaN 量产难题。其技术使蓝光LED效率大幅提升。
三人成果形成互补:赤崎勇奠基基础、天野浩突破关键技术、中村修二实现量产,他们的发明推动了白光照明产业化,使节能照明成为现实。
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
——因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而荣获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山中伸弥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的开创性发现改写了生命科学版图。他1987年获神户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曾以整形外科医生身份行医,后转向生命科学基础研究。1993年赴美国格拉德斯通研究所访学,深耕干细胞与基因调控领域,1996年回国后历任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助理教授、京都大学教授。
为规避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争议,他转而探索体细胞逆转为干细胞的可能性。2006年,经4年筛选山中伸弥取得里程碑突破,在《细胞》发表重磅论文,证实 Oct4、Sox2、Klf4、c-Myc 四种转录因子可将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这类细胞兼具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与体细胞的易获取性。2007年,他进一步在《科学》发文,成功从人类皮肤细胞中诱导出iPS细胞。其成果引发生命科学革命,为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及再生医学提供全新工具。
2010年起他执掌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推动iPS细胞进入临床研究。截至2025年,他斩获邵逸夫奖、沃尔夫医学奖等多项荣誉。
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铃木彰(Akira Suzuki)
——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而荣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
根岸英一1935年生于中国长春,1958年从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从事工业研发,后赴美国深造,于1963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加入普渡大学,师从诺奖得主赫伯特・布朗,深耕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活性研究。1977年,他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里程碑论文,提出“根岸反应”:以有机锌试剂作为碳载体,在钯催化下实现卤代烃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偶联。相较于赫克反应,该方法不仅兼容更多元的底物类型,还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此后他持续优化反应体系,将镍催化剂引入偶联反应,进一步拓展了反应适用范围。晚年的他转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用化合物的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其成果被广泛用于OLED显示屏等前沿材料的合成。
铃木章则以低毒高效为核心实现技术革新。1959年获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后,1963 年赴普渡大学访学,期间接触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前沿思路,回国后于1973年晋升北海道大学教授,建立独立研究团队。1979年,他在《化学通讯》发表“铃木反应”成果:用毒性极低的有机硼试剂(硼酸或硼酸酯)替代根岸反应中的有机锌试剂,在钯络合物与碱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芳基、烯基化合物的高效偶联。这一突破解决了前两种反应的毒性与稳定性问题,极大拓宽了底物适用范围,尤其适配医药合成的高纯度需求。他后续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发现碱在活化硼酸酯、促进钯催化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为反应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三人成果形成互补体系:赫克反应奠基、根岸反应拓展、铃木反应优化,目前全球25%的合成药物依赖其技术。他们虽未合作却殊途同归,共同改写了制药、材料等产业的发展轨迹。
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美籍)、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
——前者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机制,后二者预测自然界中至少存在三种夸克的对称性破缺起源,三人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小林诚(左)、益川敏英(中)和南部阳一郎(右)
三人因对粒子物理对称性破缺的开创性研究,深化了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认知。南部阳一郎1921年生于东京,1942年获东京帝国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52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后留校任教并成为终身教授。1960年代初,他将凝聚态物理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概念引入粒子物理,发表论文首次解释了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该理论为后续电弱统一理论奠定关键基础,也成为希格斯玻色子研究的重要前驱。晚年他仍持续探索量子场论与弦理论。
小林诚与益川敏英则以协作突破CP对称性破缺难题。二人早年均毕业于名古屋大学,1960年代在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共事。1973年,他们在《理论物理进展》发表论文,提出小林-益川模型:通过引入6种夸克(当时仅发现 3 种),从理论上证明CP对称性破缺可由夸克的质量差异与弱相互作用中的混合矩阵(后称 CKM 矩阵)解释。这一模型预言了顶夸克、底夸克的存在。1995年顶夸克被实验发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2001年,B介子衰变实验进一步证实其CP破缺机制。
三人成果形成互补:南部阳一郎奠基对称性破缺理论框架,小林诚、益川敏英则揭示其在粒子物理中的具体机制。他们的研究连接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为理解宇宙诞生与演化提供了钥匙”。
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因发现并开发绿色荧光蛋白(GFP)而或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
下村修以对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础性发现,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视化工具。下村修1928年生于京都,1951年获长崎医科大学药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日本理化研究所从事生物发光研究。1960年,他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生物发光领域权威弗兰克・约翰逊, 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水母发光机制这一前沿课题。
1962年,下村修与约翰逊在《细胞与比较生理学杂志》发表里程碑成果: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成功分离出两种关键物质发光蛋白水母素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并首次证实GFP能在紫外线照射下自主发出绿色荧光,且无需其他辅酶参与。更重要的是,他详细测定了GFP的光谱特性,为后续基因克隆奠定了关键数据基础。
1980年起,下村修任职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MBL)资深科学家,持续深耕荧光蛋白机制研究。1985年他阐明了GFP的发光原理:其结构中的Ser65-Tyr66-Gly67三肽序列经氧化形成荧光发色团。他的基础性工作让后续科学家得以将GFP用作细胞内分子追踪的荧光标签,广泛应用于癌症研究、神经科学等领域,帮助科学家直观观察细胞内蛋白质运动、基因表达等过程。
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
——因开发用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软解吸电离方法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
田中耕一1959年生于日本富山县,1983年加入岛津制作所后,虽无博士学位,却凭借工程实践积累深耕质谱技术。1985年他在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钴离子与蛋白质混合后,可通过激光照射使蛋白质离子化,这一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技术,解决了传统质谱无法分析大分子的难题。1988年他发表相关成果,证实该技术能精准测定蛋白质分子量,误差仅0.1%,为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
——因对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在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小柴昌俊1926年生于爱知县,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东京大学物理系。1953年,他经诺奖得主朝永振一郎推荐赴美进入罗彻斯特大学深造。1958年回国任教东京大学,1970年晋升教授。1983年,他主导建成神冈核子衰变实验装置,突破了传统探测技术的局限。1987 年,该装置首次探测到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中微子,证实了大质量恒星坍缩的理论预言,也开创了中微子天文学新领域。
后续他推动装置升级为超级神冈探测器,1998年其团队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现象,为中微子有质量提供首个实验证据,这一发现直接挑战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他培养的梶田隆章等学者延续其研究,形成 “师徒三代诺奖” 的学术传承。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荣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
野依良治,以对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系统性研究,为医药、材料领域提供精准合成工具。
他1938年生于大阪,1960年获京都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师从不对称合成领域先驱 E.J. Corey。
1972年,野依良治回国任名古屋大学教授,他提出手性双膦配体-金属络合物催化体系。1980年,其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里程碑成果:以 BINAP(联萘二苯膦)为配体,与钌金属结合形成的催化剂,可高效催化不对称氢化反应,对映选择性(手性纯度)突破 90%,且催化剂用量仅需万分之一。这一技术首次实现手性催化的高选择性、低成本、可回收,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界的效率与纯度平衡难题。
1990年代他将BINAP催化剂用于药物合成,使全球手性药物生产成本降低40%以上。1995年起,他兼任RIKEN不对称合成研究室主任,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结合。
野依良治的学术贡献不仅限于技术突破:他撰写的《不对称催化:科学与应用》成为领域经典教材,培养的200余名学者遍布全球;2003年起任名古屋大学荣誉教授,仍深耕绿色不对称催化研究,探索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手性催化剂。他的工作将不对称催化从实验室概念变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实用技术,为医药产业的精准化发展奠定关键基础。
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
——因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
白川英树以对导电聚合物的开创性发现,打破了“塑料不导电” 的固有认知。
他1936年生于东京,1961年获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66年取得该校博士学位后,入职池田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专注聚乙炔合成研究。1967年,他意外发现了反式聚乙炔薄膜,该材料具备独特分子结构。1976年他赴美国宾州大学合作,1977年发表成果,首次阐明导电聚合物的核心机理:需同时具备碳碳单双键交替共轭结构与掺杂处理两个条件。这一发现颠覆材料科学认知,为柔性电子材料开辟道路。1982年,白川英树入职筑波大学任教授,持续优化导电聚合物性能,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应用。
他的成果催生多领域革命,其研究奠定了导电聚合物在柔性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电磁屏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如今更延伸至全息显示用等离子体纳米天线等前沿技术。他的工作将有机材料带入电子学领域,重塑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格局。
Deep Science预印本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