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线下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音乐学界专家学者齐聚山城,围绕“在历史坐标中探寻抗战音乐的创新传播”展开深入交流,共同为推动抗战音乐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
探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数据显示,自8月21日上线起,《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已累计发布50余期内容,截至目前全网累计阅读量突破6000万。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计晓华参与了三期节目制作,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五月的鲜花》。她表示,这是具有非常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但因时间久远,许多文献、史料都将其创作年份写为1935年。“通过这次策划,我认真查了好多资料,也请教了我的老师,还有研究50多年抗联歌曲的韩老先生,最后查证为1936年8月。”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项筱刚则希望借此机会传达出一种观点,抗战时期的爱情歌曲也应该被视为抗战音乐。
武汉音乐学院校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张璟认为,要关注内容为王,既是和地域的结合,也是和文化的结合。
用心做好节目本身的内容,也是广泛传播的密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冯长春说:“要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扣人心弦的音乐让网友走进历史,因为音乐是要审美的。”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黄雯倩提出新时代主旋律作品“三不”法则:不说教,以音乐感染力替代口号;不悬浮,用具体人事承载宏大叙事;不守旧,尊重经典的基础上,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进行演艺。
![]()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高菁励讲话。主办方供图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高菁励也表示,学生通过参与《胜利的回响》系列报道的史料梳理、音乐分析与艺术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学院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探索。(晏红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