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94期
“滇艺芳华”特辑
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名家。他们如同璀璨星辰,在云南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文化名家用各自的才华和努力,传承和弘扬着云南的文化艺术 。
“追云记”融媒体栏目2024年特别推出“滇艺芳华”特辑,以微纪录的方式,讲述当代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作为 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传播者,让云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推出“滇艺芳华”第二季,讲述8位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
视频
晓雪,原名杨文翰,1935年出生于大理喜洲,白族,著名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在文学批评、创作及书画等诸多领域纵横驰骋,佳作频出、成就斐然。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35种及《晓雪选集》6卷。
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历任中国作协第三至第九届理事、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南社曁柳亚子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
2025.7.30.晓雪先生
“采了一天的茶/我靠在苍山的怀抱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我梦见/苍山就在我的怀抱里……
打了一天的鱼/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睡着了/睡得那么甜/我梦见/洱海就在我的心窝里……”
当采访结束,今年90岁的诗人晓雪先生吟诵起他写的这首名为《爱》的诗,语气舒缓、深情,令人动容。
晓雪先生对云南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挚爱,他说:“云南、大理是我艺术生命的根,是我的梦和灵感的源泉。”
人生九十
2025年,晓雪先生90岁了。说到自己的长寿秘诀,他笑着说:“吃得下,睡得着,想得开。”
今年1月8日,晓雪从文70余年座谈会暨手稿、作品捐赠仪式在云南省文联举行。与会嘉宾一起走进了晓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感受他七十余载的创作热情、文学坚守与人生智慧。
同一天,《中国文艺报》发表了一篇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撰写的文章《诗人永远是故乡的歌手——致诗人晓雪九十华诞》,文中说:“晓雪没有辜负他的民族和这个时代,他用清新、自然、质朴的笔调为我们奉献的那些诗歌和美文,都让不同民族的读者通过他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文字感受到人性和大自然的美好。”
![]()
2025.7.30.晓雪先生
晓雪先生思路清晰,记忆力很好,还能清晰地背诵出他人生中写下的第一首诗,那是在他11岁那年,上小学六年级。1945年昆明发生了“一二·一”惨案,四烈士牺牲。有一天上美术课,晓雪和同学们跟思想进步的杨木荣老师画了四烈士的像,他还在作文本上写了一首诗,叫作《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老师打了100分,说他写得好也画得好。
1935年,晓雪出生在大理喜洲镇的一个白族家庭,9岁时母亲去世,因家贫,他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各种盆景和果树,花园的围墙外就是田野,他喜欢在那里听鸟鸣。外祖母经常给晓雪讲一些民间故事,外祖父则经常在散步时哼唱一些陶渊明、王维的诗歌,这些都成为了他最早的诗歌启蒙。
上高小时,晓雪读到了鲁迅的《阿Q正传》、萧红的《生死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向世界宣布吧》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他日后走上文学的道路影响很大。
成名作《生活的牧歌》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晓雪从云南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全省的高中毕业生集中到昆明组成“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升学学习团”,补习了两个多月,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这两个多月的食宿和学习费用,以及后来晓雪从昆明到武汉的路费、到武汉大学读书的住宿学杂费等,全部由国家供给,“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新中国,我连高中都未必能毕业,更不用说还能去读武大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所以我非常珍惜读大学的机会。”晓雪感慨道。
大学四年,晓雪勤奋学习,没有回过一次家。因为很喜欢诗人艾青的诗歌作品,1956年晓雪撰写的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用诗的语言来评论诗歌,第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年晓雪22岁,这部作品成为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诗歌艺术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
![]()
1960年,晓雪,时年25岁
1956年大学毕业后,晓雪回到云南,进入云南省文联《边疆文艺》编辑部工作。1957年,智利诗人聂鲁达夫妇访华期间,诗人艾青亲自前往昆明机场迎接,并陪同他们游览了滇池、石林等地。这次在昆明,晓雪第一次见到了艾青,艾青忍不住夸眼前这位高高瘦瘦,有一双大眼睛的小伙子是“美男子”。1995年,晓雪到北京拜访艾青,85岁高龄的艾青对他说:“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你的书名《生活的牧歌》,取得很好,抓住了我最主要的特点。”
![]()
1983年全国第一届新诗评奖委员会,诗人艾青、
臧克家(前排左三、左四)、晓雪(后排左二)
70年来,晓雪先生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5种和《晓雪选集》6卷。其中,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散文《绵绵不尽的思绪》和诗论集《诗的美学》《新诗的春天》《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
与歌唱家赵履珠伉俪情深
有人说,晓雪诗歌写得最好的一个是关于故乡,一个是关于爱情。
晓雪先生的夫人赵履珠,是白族著名歌唱家,电影《五朵金花》主题曲《蝴蝶泉边》的演唱者之一。他们夫妻的爱情故事,是云南文坛的一段佳话。
![]()
2017年,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中)到家中看望慰问晓雪、赵履珠夫妇
在晓雪眼中,赵履珠是一个老实的人,有着白族姑娘的勤劳、善良。他俩都在喜洲长大,青梅竹马,两家离得很近。1957年,晓雪从武汉回到云南,赵履珠已经长成了大姑娘,他们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1961年,他们准备结婚,这时文化部筹建东方歌舞团,经周总理提名,赵履珠从云南省歌舞团调到东方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她还是很舍不得我的,当时我去北京看她,东方歌舞团对她很重视,民族画报、人民画报这些杂志都刊登过她的彩色照片。”晓雪笑言。对爱人的思念、对家乡民族音乐的热爱,让赵履珠在北京工作4年之后,还是调回了云南省歌舞团,周总理去缅甸时路过昆明,对赵履珠说:“要永远为各族人民歌唱。”
1965年,赵履珠和晓雪举行了婚礼。相伴60年,他们是如何相处的?“有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记者问,“我让步。”晓雪先生笑,“她经常‘骂’我说,除了看书写字,你什么都不会。我说,确实我只会看书和写字。家务事都是她做的,买菜做饭洗衣等,家里的大小事都是她操持,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家有贤妻》。”如今,两位老人安静地生活在昆明城西,晓雪先生每天依然写作、画画、阅读。
![]()
晓雪为赵履珠的演唱题诗
![]()
晓雪画作
诗歌的创作源于“爱”
长期以来,晓雪先生把爱与美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主题,以诗的方式来尽情地表现苍洱故乡的美,抒发对苍洱故乡的爱。对于家乡大理,他的诗歌写不尽。
上小学高年级时,晓雪的老师许清波夫妻俩是浙江人,毕业于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许老师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出生在大理这个地方,在苍山洱海的怀抱中上学,是最幸福的,全国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我们江南也找不到像这样被山水环抱着的地方,是最美的。”
“除了风光美,大理还有源远流长的南诏文化。”晓雪认为,自己的创作就是扎根于云南多民族的文化土壤,受到了这片土地深深的滋养。
![]()
1984年,晓雪在省作协办公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华横溢的晓雪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先后写下了《洱海之歌》《苍洱新曲》《花甸坝诗草》《苍山洱海》《苍洱四景》以及《播歌女》《蝴蝶泉》《望夫云》和《大黑天神》等许多有关大理民族特色的组诗和民间叙事诗。晓雪先生在《我的诗歌观》中说: “诗心就是爱心,诗人必须对生活、对人民、对大自然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挚、热烈、深沉而持久的爱。”
晓雪先生的成就来自勤奋、刻苦和毅力。1995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为晓雪举行作品研讨会。该馆为健在作家举行研讨会还是第一次。当日名家云集,群贤毕至。冰心、艾青、臧克家等文坛泰斗均发来贺词。晓雪觉得,那一天是他生命中最感动、最难忘的日子。
![]()
1995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晓雪作品研讨会
2008年,晓雪先生煌煌六卷360万字的《晓雪选集》出版。这是云南乃至中国现代文坛的盛事,2008年3月,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和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晓雪选集》出版座谈会。会议认为晓雪的诗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独到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朴素、单纯、清新、明丽而又含蓄多样的风格。
![]()
六卷360万字的《晓雪选集》
尽管一生创作成就斐然,但晓雪先生认为“诗人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说自己远未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高度和水平,“我最满意的作品还没写出来。我说不上有多大成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既搞创作,还能写评论,我还是努力做到了。”
在日益忙碌的现代生活当中,人们是否还需要诗歌?“诗歌对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给予人多方面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晓雪先生肯定地回答。“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作家、诗人,爱是最重要的。没有爱,就没有诗,就没有艺术,就没有文学。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出品人:赖 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王 珂
监 制:尹 凡、朱朝辉、武志敏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陈 燕、马雁南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统 筹:盛雪梅、杨维涵
编 辑:余应木、马丹妮、潘诗雨、苏克胜
宣推统筹:赵小强、杨维涵
直播统筹:杨 锐、赵小强
技 术:叶丹丹、施佳伟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出品单位:云南省文化馆
云南广播电视台
【本期】
策 划:王 凡、马雁南、盛雪梅
总编导:盛雪梅
编 导:杨维涵、李冬梅
摄 像:盛夏雨、刘秉然、吕纨凝、邱黾勉、沈 毅
微信撰稿:盛雪梅
部分资料来源:云南省文联、大理州人民政府网
融媒体策划:杨维涵
制 片:田 梅、周 芳
编 辑:李响文、张皓玥
宣 推:赵小强、霍 慧、白婷婷
审 核:马雁南、盛雪梅
终 审:王 凡、武志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