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秦春华最近发了一篇文章,说他在美国发现一个“奇观”:世界一流大学,居然没有围墙,也没有保安查身份证。
![]()
这位天天跟教育打交道的教授,拿着自己美国游学的见闻当论据,说斯坦福、哥伦比亚那些名校连围墙都没有,校门更是找不着影儿,随便谁都能溜达进去,这才叫 “自由开放的大学精神”。转头再瞅北大清华,游客得顶着大太阳排队刷脸,预约名额抢得比春运火车票还难,在他眼里满是 “官僚气”。
可这话刚落地,就被网友的吐槽淹了个正着。
有北京网友直接开怼:“教授您先去清华西门蹲半天,看看黄牛手里 200 块起步的‘入校门票’,再聊聊围墙该不该建!”
还有在美国读博的网友补刀:“别光盯着人家没围墙,我母校校园警察配枪巡逻,紧急按钮三步一个,这‘隐形围墙’比实体墙管用多了。”
![]()
这场争论吵得火热,说到底就一个问题:美国大学的 “无墙自由”,咱真学得来吗?
先得说句实在的,秦教授说的美国大学模样没掺假。斯坦福那地界儿是真夸张,35 平方公里的校园比好些小镇都大,要是真给圈上围墙,造价够再建两所分校了,人家不是不想砌,是实在犯不上。威尔斯理女子学院更有意思,整个大学就是个现成的社区,老师学生住得比街坊还近,总不能给自家客厅围上栏杆吧?
最特殊的得算哥伦比亚大学,压根没法建围墙。这学校藏在纽约市中心,教学楼左边挨着重金街,右边靠着百老汇,连图书馆都散落在几条街开外,真要圈起来,得把大半个曼哈顿划进去,纽约市政府第一个不答应。有在哥大读书的留学生说:“刚去的时候也觉得新鲜,后来才发现,校门口的流浪汉比学生还多,晚上走夜路得攥紧手机,安全感还不如国内高校围墙里。”
![]()
更关键的是,美国大学的 “无墙” 背后,藏着咱看不见的 “防护网”。不是人家不想管,是早有别的招儿。美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大学周边都是居民区,家家户户的报警器直接连警局,真有陌生人闯进来,房主合法开枪都不犯法,这威慑力比保安管用多了。而且美国大学的校园警察可不是摆设,人家有执法权,配枪巡逻是常态,遇到突发情况三分钟就能赶到,比咱小区保安的响应速度快十倍。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美国大学基本都是成年人,中小学反而个个围得严实。
可咱这儿不一样,清北光本科生就好几万,还有不少未成年的附中学生,校园里既有价值百万的科研设备,又有需要保密的实验数据,丢个自行车都算小事,真要是出点岔子,谁担得起责任?有高校保卫处的老师吐槽:“去年我们学校丢了个实验样本,查了三天监控才找着,是游客好奇顺手拿走的,要是没围墙,东西丢了都不知道去哪儿找。”
![]()
再回头看秦教授吐槽的 “刷脸排队”,背后全是被逼出来的无奈。就说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清华刚通报了案子:俩教职工、俩学生帮外人走 “后门” 入校赚外快,直接被拘留的拘留、开除的开除,有个学生连保研资格都没了。可就算查得这么严,网购平台上 “清华入校名额” 还在明码标价,卖家嘴硬得很:“200 块起步,一天一个价,保准能进,放心拍!”
这可不是新鲜事。2023 年就有研学团花150万买了139个北大入校名额,46个帮忙的校友全被处理了。有清华毕业生说,最猖獗的时候,一个入校名额能炒到三四百,“辅导员天天开会警告,还是有人顶风作案,就为赚点零花钱,把前途都搭进去了”。
除了黄牛,校门口的 “奇葩事” 能编本笑话集。
有北大学生吐槽:“上次在图书馆查资料,一群大妈扛着音响进来跳广场舞,管理员劝了半天都没用,说‘校园是公共的,凭啥不让跳’。”
还有更离谱的,有游客举着长焦镜头蹲守女生宿舍拍 “学霸日常”,美其名曰 “记录青春”,吓得女生们拉上窗帘不敢露头。
更有甚者带着野餐垫占着教学楼门口聚餐,垃圾扔一地,保洁阿姨打扫都来不及。
其实北大早就试过 “拆墙”,结果闹了个哭笑不得。90 年代为了搞 “产学研一体化”,学校把南墙拆了建商铺,想着既能活跃校园氛围,又能搞点创收。可没成想,小摊贩立马堵着校门叫卖,烤红薯的香味飘进教室,汽车喇叭声吵得老师没法讲课,学生想安静读个书都得戴耳塞。就这么折腾了十多年,最后还是乖乖把墙砌了回去。有当时在校的老教授回忆:“拆墙的时候喊着‘开放精神’,最后实在扛不住了,连自习室都得设门禁,这哪是开放,是乱成一锅粥。”
这场争论吵到最后,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理儿:大学精神从来不是靠 “没围墙” 装样子。
牛津剑桥也有围墙,没人说它们不开放;咱国内的大学就算有墙,学术讲座照样对外开放,校外人士只要登记就能进图书馆,资源共享从没含糊过。网友说得在理:“真要比开放,不如比比谁的公开课更接地气,谁的实验室更愿意接纳中学生,这些实在事,比盯着围墙抬杠有用多了。”
![]()
秦教授的本意或许是好的,想让国内高校更开放,但忽略了最关键的现实 —— 中美国情差得太远。美国才 3 亿多人,顶尖大学有上百所;咱 14 亿人,清北就两所,每年光想进校园参观的游客就得上百万,没点规矩根本扛不住。就像有网友说的:“人家是‘小众精英教育’,咱是‘超大规模教育’,用美国小镇的标准要求北京的顶尖高校,就像让南方人天天吃东北的酸菜白肉,根本不合胃口。”
说到底,围墙是用来守秩序的,不是用来堵思想的。没人喜欢冷冰冰的栏杆,但更没人想要乱糟糟的校园。美国的 “无墙” 是基于人家的国情,咱的 “有墙” 是应对 14 亿人的现实,没有谁比谁更高明。等哪天黄牛不见了,游客懂得安安静静参观,学生不用为了躲喧嚣戴耳塞,或许咱们的大学也能慢慢打开更多门。
至于围墙?它只是个物理设施,别硬给它套上“思想枷锁”的帽子。
最后送教授一句话:下次再说“国外大学没围墙”,建议先去北京早高峰的地铁站体验一下。等您挤完10号线,您就明白,为啥我们不仅需要墙,还需要安检、限流、广播提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