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的上海南京路,永安百货的管理者用“数豆子”的笨办法定址:两人分守路南、路北,过一位行人放一粒豆,连数几日发现路南人流更密,最终落子于此,成了百年商业地标。那时没有大数据,没有流量分析,却精准抓住了“人流=潜在客群信号”“路南=高价值消费场景”的本质。
![]()
百年后,AI成了营销圈的“香饽饽”——能自动生成海量短视频素材,能实时竞价抢流量,能精准标签化人群。可不少品牌却陷入“技术狂欢下的低效循环”:AI生成的短视频日更十条,转化率却不足0.1%;靠AI抢移动端流量,CPC(单次点击成本)涨了30%,ROI(投资回报率)反而比人工投放低两成。
为什么百年前的“数豆子”能成,现在的“AI工具”反而失灵?答案很简单:营销的成功从不取决于“用什么工具”,而在于“工具是否对接了营销本质”。永安百货赢在“数对了人流、选对了位置”,现在的AI营销若想成功,同样要避开“只追工具、不抓本质”的误区,聚焦三个核心支点。
![]()
第一个支点,是让AI “抓对需求信号”,而非“乱抓流量”。很多品牌用AI做投放,只盯着“显性关键词”——比如卖投影仪就投“买投影仪”,却忽略了用户的“隐性需求”。
就像有家长搜“孩子数学总考80分”,背后藏的是“K12提分课程”的需求;有人问“小户型怎么放观影设备”,实际是在找“迷你投影仪”。微软的AI系统能通过语义解析捕捉这类隐性信号,旗下Copilot用对话式交互确认需求——用户问“3000元内适合小卧室的投影仪”,AI会先问“是否需要自动对焦”,再推荐产品并附测评,最终广告点击率比传统搜索高69%,转化率高76%。这不是AI “更聪明”,而是它抓对了“用户真正要什么”,而非只看“用户说了什么”。
第二个支点,是让AI “嵌对高价值场景”,而非“扎堆流量池”。现在多数品牌把AI投放的重心放在移动端,觉得“用户多的地方就有机会”。可移动端用户多是“碎片化浏览”——刷短视频、看朋友圈时,注意力停留不过3秒,就像当年南京路的“过路人群”,人多却不是“决策场景”。
反倒是被忽略的PC端,藏着高价值机会:秒针报告显示,78.2%的职场人每周用PC超5天,61.1%每天用超4小时,这些时间多是办公、查资料、比较高价产品的“理性决策时刻”;微软数据也显示,PC端广告CPC比行业平均低67%,且38%的PC用户家庭收入在全球前25%,42%是消费决策者。有跨境家电品牌把AI投放从移动端转向PC端后,线索成本从120元/条降到15元/条,GMV(商品交易总额)半年涨了210%——不是AI突然好用了,而是它被放在了“用户愿意深度决策”的场景里。
第三个支点,是让AI “做好本地化适配”,而非“复制全球模板”。出海品牌常犯的错,是把“一套素材投全球”——在欧美用“简约风”,到东南亚仍用同样的文案,结果因文化差异没人买账;可全靠本地团队定制,又要花大量时间和成本。AI恰好能破这个局:它能通过文化语义解析,把“全球框架”转化为“本地语境”。
比如床垫品牌Emma Sleep,用AI自动生成不同市场的广告变体——针对东南亚用户喜欢“温馨场景”,就加家庭互动画面;针对欧洲用户注重“科技感”,就突出材质测试数据,最终广告ROI(投资回报率)提升125%。微软广告的AI系统更能精准匹配本地用户习惯,比如在日本市场调整广告投放时间为“晚间家庭时段”,在印度市场侧重“性价比话术”,帮品牌打通出海“最后一公里”。
有人说“AI让营销变简单了”,可真正用过的品牌知道:AI没让营销“变简单”,只是让“正确的营销”更高效。就像永安百货的“数豆子”,工具是“豆子”,本质是“人流和位置”;现在的AI,工具是“生成、竞价、标签”,本质是“需求信号、高价值场景、本地化”。
未来的AI营销,拼的不是“谁先用新工具”,而是“谁能用工具抓对本质”。那些把AI当“流量收割器”的品牌,只会在低效循环里打转;而把AI当“本质放大器”的品牌,才能像百年前的永安百货一样,在竞争里站稳脚跟——毕竟,营销的核心永远是“理解用户”,AI只是帮我们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