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厨房里,65岁的王大妈正熟练地打着两个鸡蛋,为自己和老伴做早餐。几乎每天,她习惯性地端上一碗刚出锅的蛋羹,热气腾腾,飘着淡淡的香味。 “老王,你看网上又说了,吃鸡蛋对心脏特别好,多吃没坏处!”王大妈一边剥着鸡蛋壳,一边跟老伴念叨。
结果没过两天,女儿突然把一条新闻推给她:“浙大的一个大研究发现:每天多吃一个蛋,心脏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可能上升!”这下子,两口子都犯愁了,鸡蛋到底还能不能多吃?多了真会出问题吗?这样的信息反转,你是不是也常常看到?看似健康的小习惯,背后到底隐含着多少“医学陷阱”?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还原这份研究的真相,并提供权威科学建议,让你不再被“健康恐慌”反复拉扯。
鸡蛋“多吃好”?还是“多吃坏”?真相究竟如何
关于鸡蛋是否健康,医学界的讨论从未停止。事实上,鸡蛋含有丰富蛋白质、卵磷脂、胆碱以及维生素A、D、E,常被称为“营养宝库”。但与此同时,每个鸡蛋含有约210mg胆固醇,而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关联一直备受关注。
2024年浙江大学团队发布一项覆盖7.8万人、历时8年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对中国中老年人群的鸡蛋摄入量与心脏、癌症等慢性病死亡风险展开分析。
![]()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摄入鸡蛋多于1.5个(约80g)的人群,死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分别高出12.7%和10.2%(与每天控制在0.5-1个相较)。
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过量鸡蛋摄入会显著提高血胆固醇水平,并且部分高风险人群(如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对于胆固醇的代谢能力较弱。这就像“给原本已经有淤泥的水管再添堵”,慢慢地风险就堆积起来。
但也必须看到,影响心血管和肿瘤风险的还有吸烟、饮酒、作息、运动等多重因素,单一食物远远不是全部“罪魁祸首”。
![]()
坚持多吃鸡蛋,几个月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会担心:“我一直爱吃鸡蛋,不会已经出问题了吧?”其实,适量吃鸡蛋绝大多数人的身体不会受到负面影响,但“摄入过量”可能带来这些变化:
血脂水平升高。哈佛大学医学院曾追踪5万余人,发现长期每天吃2个以上鸡蛋,5年后“坏胆固醇”(LDL)均值升高了12.8%,部分人甚至进入高危区。
心脏负担加重。浙江大学那项研究也发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信号)发生概率增长约15%,尤其是本身体重偏高的中老年人。
![]()
癌症相关风险增加。《柳叶刀·肿瘤学》刊登研究指出,超量摄入动物性饱和脂肪食品与某些癌症(如结肠癌、乳腺癌)患病率有相关性,鸡蛋虽非唯一元凶,长期高摄入仍需注意。
肝肾负担。部分高危人群(如有肝脏基础疾病或肾功能异常者)过量摄入鸡蛋,肝脏合成、分解蛋白质压力变大,可能进一步损害健康。但相较于心血管和癌症风险,这一影响人群小,健康成年人不用过度担心。
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能不能吃”鸡蛋,而是“多到多少算多”。多组国际指南(如美国心脏协会、中华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1个鸡蛋为宜,血脂异常或心脏风险高的群体建议每周不超过3-4个。
![]()
科学吃鸡蛋,这样做才最健康
面对“鸡蛋还能不能多吃”的疑问,我们建议如下科学做法,既满足营养需求,又能规避潜在风险:
掌握每日摄入量。对绝大多数健康成人而言,每天吃1个鸡蛋(约50g)最为安全。如偏爱更多蛋白质,可适当增加蛋白部分摄入,同时蛋黄可以一周控制在3-4次。
关注个人风险因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建议每周不超过3-4个蛋黄,且配合定期体检,监测血脂、血糖及心血管指标变化。
![]()
避免和高脂高盐食物同食。很多人喜欢用培根、香肠炒蛋,这会使整体油脂、盐分超标,增加心血管负担。建议多搭配全麦、蔬菜、低脂牛奶。
优选健康烹饪方式。建议选择水煮、蒸蛋、蛋花汤等低温、少油的烹饪方式,既保留营养,也减少额外油脂摄入。
因人制宜,动态调整。老年人消化能力下降,宜控制在半个到1个/天,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则由家庭医生根据饮食结构个体化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