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交代写成交待。在“文化大革命”中,交待二字大量出现在大字报和“交代材料”中。时至今日,以“待”代“代”的遗风犹存。当然,坚持写“代”的人也不少。
交代是个古词。《汉书·盖宽饶传》:“及岁尽交代。”颜师古注:“得代当归者也。”再早一点,春秋时已有“及瓜而代”(瓜熟时来接替)的说法。晚唐宣宗曾下诏:“观察使、刺史交代之时,册书所交户口如能增添至千户,即与超迁。”(《旧唐书·宣宗纪》)可见交代即把自己经手的工作移交给来接替的人,当然也须把工作经验及存在问题向来人介绍说明。这个“代”,是代替者而不是等待者。
“交待”也古已有之。《三国志·杨戏传》:“交待无礼。”交待即交接、交际,“交待无礼”指待人无礼,它和“交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九七九年版《辞海》“交代”第二义项作:“把事情或意见向有关人员说明。亦作‘交待’。”而同年出版的《辞源》则无此义项。可见,以“交待”代“交代”是现代的“仓颉”所造。为何出现这一情况,我考虑了很久,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反右”和“文革”的产物。那期间,对所谓有问题或“罪行”的人,勒令他们“坦白交代”。此后,“交代”二字遂成为贬义词,而一般人或高级干部向人民或干部交代事情或命令时,只能用“交待”代替“交代”了。是否如此,望读者指正!
假如以“待”代“代”还情有可原的话(虽然笔者绝不通融),那么,把“不齿”写作“不耻”则是不可原谅的了。
以“不耻”代“不齿”,近来报刊上不时出现。为证实计,恕我举一例:今年九月四日《光明日报》二版左下角有一句话说:“就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来说,他们不耻、不愿、不肯或者说不习惯做‘伸手派’。”
“不耻”是“不以某事为耻”。“不耻做伸手派”即“不以做伸手派为耻”,也就是愿当伸手派。这显然和作者原意大相径庭。纠正也不难,把“不耻”改作“不齿”就行了。
齿是牙齿,牙齿是排列整齐的,因而齿又有并列、同列齐一之义。不齿即不与同列,表示鄙弃、不屑与之为伍之义。如“不齿于人类”即不能算人。“不齿做伸手派”,这句话较生硬,原意大概是瞧不起或不屑做伸手派,这种表达法少见。一般是“不齿于……”或“人所不齿”,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改为“对做伸手派,他们是不齿的”,也许勉强可通,但总觉不大顺当。
“不耻”和“无耻”意近而有区别。“不耻”不一定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美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为韩愈所称许。编辑索稿,盛情难却,为此小文聊作交代。如不以琐屑而不齿,则幸甚焉。
(原载《今晚报》1986年9月27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