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下国庆的旅游数据,感觉正在出现消费分化缓慢扩大的迹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小镇国庆一般不出门,这次因为几位好友相约青岛海边小聚,就去了一趟青岛,还去了青岛海军博物馆和海底世界,这两个地方小镇十几年前就去过了,当时人很少。但这次按照导航提醒,需要到2公里外停车,再坐摆渡车抵达,现场人非常多,小镇并没觉得这代表消费旺盛,反而怀疑今年旅游可能更倾向于低消费的“穷游”。
数据验证了小镇的猜测。
文旅公布了2025年国庆中秋的旅游数据,8天全国国内出游达8.88亿人次,总花费8090.06亿元,相比2024年的7天假期分别增加1.23亿人次和1081.89亿元,考虑到这两年放假天数不同,折算为日均,2025年日均为1.11亿人次、1011.26亿元,2024年日均为1.09亿人次、1001.17亿元,这两个数据差不多,但注意人均消费从2024年的916元下降到911元。
看起来人均消费变化不大,但要注意,虽然7天和8天理论上差了一天,但经常旅游的都知道,没多少人会双节假期内多次出游,这就意味着,2025年出游人次大增1.23亿人次的情况下,从供需关系角度,理论上无论是住宿、交通等价格都会有所上升,但竟然人均消费不增反降,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信号。可能意味着,今年虽然出行人次大增,但酒店住宿很可能并不景气。
还有两个数据要对比着看。
一是2025年上半年人均国内出游消费958.9元,比国庆这种集中出游的人均消费反而更高。但对比2024年上半年人均消费1001.8元,下降幅度就更明显了。
由此可见,2025年国庆旅游人均消费下降,并非偶然,甚至因为2025年假期多了一天,反而缩小了同2024年国庆旅游的人均消费差距。
二是中国人出境旅游支出暴增。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25年全球国际游客也在恢复,2025年前三个月国际游客总数突破3亿人次,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高出3%,该组织还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支出国。
由于2025年的中国出境旅游数据还不全面,暂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的2024年数据,中国2024年出境游支出高达2510亿美元,同比大增30%,远高于以1500亿美元排名第二的美国,已经超过2019年水平,但要注意人均消费为1719美元,相比2019年下降了24%,但算起来人均消费还是突破1.2万元。
当然,出境游中很大一部分开支来自留学和医疗等,并非纯粹的旅游,但也能够看出来国内游与国际游之间的人均支出差距,这也是消费分化的一个体现。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一消费现象,小镇还对比了出行方式数据。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今年国庆跨区域流动方式中,自驾游占比仍然高达八成,还提到“高铁/飞机+落地租车”的混合模式成为新趋势,租车订单同比增长85%。
这个数据太粗糙了,没法直接通过数据本身得出某个结论,只能进行猜测。
小镇猜测:今年自驾游中,以车为家、不住酒店的情况,可能更为普遍,这也降低了人均旅游支出。
旅游交通分为飞机火车等大交通与落地通勤的小交通,由于不知道自驾游的车均人数和行驶距离,不好评估自驾游更多替代大交通还是小交通。
但自2023年兴起特种兵旅游,穷游、打卡游增多了,旅游开始讲究把钱花在刀刃上,最先被削减开支的就是住宿。
今年开车出游的,除了带着老人、小孩等,感觉年轻人、单身人群、情侣等以车为家的情况增加了,也就是开车出门,基本不定酒店,或者只是定一个便宜的酒店解决洗漱问题,其他时间通过自驾解决出行问题,晚上就睡在车上。
今年自驾游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占比大增,带动大尺寸车型迅猛降价,这就大幅提升了把车作为居住、游玩载体的可行性。
比如有一个大电池的电动车,就可以随便开到某个有特色的地方,搞搞烧烤,晚上只要周围不太冷,大电池完全可以提供整晚的用电需求,如果带一个车载帐篷,居住体验就大为改善了。
如果还驾驶大尺寸甚至方盒子型的SUV车型,就更舒服了,把后排放平,就是能够让人完全躺平的双人床,超大的电量,足以支持整夜的空调、照明、娱乐需求,甚至晚上还可以通过外放电搞搞户外小火锅。放在过去传统燃油时代,这是无法想象的,能够提供这种级别的汽车,下不了50万,而且燃油车通宵开空调,窗户根本不敢关严,就怕因为尾气倒灌导致窒息。
![]()
当然就算不用价格下降、品质提升的国产汽车,只是普普通通的传统汽车,只要自己想开了,直接睡在车里,也能省下不小的酒店住宿成本,把住宿支出转变为吃喝玩乐,也很有性价比。小镇还看到一些新的旅游方式,比如顺风车式旅游、货拉拉式旅游,随遇而安,走哪算哪。
这类由于国产汽车崛起和消费习惯转变带来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从小镇个人视角来看,开着一辆大SUV,随便到哪里车一停,直接睡车里,也是挺好的体验,最起码比小镇十年前住在三清山的帐篷里要舒服得多。
但从个人消费角度讲,如果不考虑支出问题,真的会让旅游如此节俭吗?
谁不知道穷家富路,出门旅游已经很累了,车里无论再舒服,肯定也不如条件比较好的酒店旅馆。
出门旅游,把钱用在刀刃上,该省省、该花花,这反过来也说明不敢多花钱。
为了验证这一点,这就要从宏观数据里找答案。
在《》一文小镇展开谈了“钟才文”八篇文章中的“形有分化”,在消费领域,分化也非常明显,这也是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的。
比如开头提到的国庆和2025年上半年旅游人次和总消费,还有社零消费,从这些整体数据上看,消费还是不错的,已经出现了回暖,尤其在以旧换新刺激下,2025年前八个月,社零消费也同比增长了4.6%,商品零售额更是同比增长4.8%,较2024年全年3.2%的增幅大为提高。
而且在16个商品消费子类中,除了石油及制品类同比下降4.6%,其他所有子类都出现了同比正增长,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毕竟石油及制品类下降也可以理解,毕竟新能源汽车占比进一步提升。
![]()
但有两个需要关注的点。
一是服务消费增速放缓。
不同于商品消费有以旧换新等财政刺激加持,服务消费目前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性政策,但缺乏真金白银的支持。2025年前八个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明显低于2024年全年的6.2%。
另一个关键指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也证明了这一点,该指标指住户用于各种生活服务的消费支出,包括餐饮、居住、家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衣着鞋类加工等服务。这个指标一般情况下,增速应该超过同期商品性消费支出,但2025年二季度增速降为4.4%,而同期商品性消费支出增速为5.9%,这是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首次出现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速低于商品性消费支出,这就说明服务消费增长后劲不足。
二是消费总量增速可观,但消费意愿仍然不足。
可以反映消费意愿的指标如居民消费倾向,也就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2025年上半年为65.5%,2024年同期是65.6%,2023年全年为68.3%,很明显在持续下降,这就从侧面佐证了居民消费信心仍然不足。
可以参考的另一个指标是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最新公布的2025年8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9.2,已经连续29个月在90以下。可能觉得89还好,但是要对比历史数据,2022年2月这一指标高达120.5,3月跌到113.2,4月骤降到86.7,之后仅在2023年1到3月短暂突破90。
![]()
导致服务消费不足,可能也跟收入分化有关,这也验证了总体消费上涨,但消费信心不足,说明相对有钱的人消费更多了。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长期高于中位数增速,这本就意味着当前收入分配仍然更多向较高收入群体倾斜。但要注意,当前二者增速在拉开,2024年这两个数据增速分别为5.3%和5.1%,然而2025年上半年分别是5.3%和4.8%,可以看到人均增速没变,但中位数增速下降了。
这也会影响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这也就跟前面2024年出境游人均消费超过1.2万元,以及国内上半年人均国内旅游支出958.9元形成了类似对比。国内游虽然因为更低的交通、住宿、服务开支,而且是纯旅游,不包括留学和医疗,但这个差距还是有点大了。
上面数据对比可能感觉有点乱,小镇只是分享下对近期数据的观察,接下来梳理下小镇的结论:
整体上,中国包括消费在内的经济总体形势是向上、向好的,一个国庆仅国内就有8.88亿人次出游,这就说明经济情况还是不差的,否则也没心思出去玩,穷游也是游,这仍然是满足温饱之后的中高层需求。
但在整体向上的总体趋势下,也要看到一些更加具体的、微妙的变化,比如分化正在缓慢拉大、服务消费增速放缓、旅游等服务贸易逆差需要缩小、后50%收入人群收入增速低于平均等等,归根到底,核心还是分配改革问题。
超过14亿人的大国,要想真正提振消费,仅指望中高端消费是不够的,更关键的还是提振全民消费,要想办法让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超过社会平均、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从而激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热情,后50%的人更敢于消费,才能真正激发消费信心。
总结为一句话,也很简单: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投入,可以更大胆一些,把更多资金投入民生和社会保障,这对消费的促进,会更加持久。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