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明万历年间,来自安徽省休宁县石田村的汪文明,东进游历,竟留恋忘返,成为吴淞江南岸紫隄村(今闵行区诸翟老镇)的“外来户”。如今,生活在这里的“龙江汪氏”已承续400多年。他们祖传的“徽文化”影响了这里的人文环境,而这里的水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其中的故事令人回味。
![]()
明代地图
汪文明“沪漂”到紫隄村
万历年间,汪文明(字双墩,号道思)一再参加科考,却屡试不中,于是放弃应试,以诗文自娱。他向往松江府地区的山水风光,独自一路东进游历。他“沪漂”到紫隄村,吴侬软语令其心醉,一里长的沿堤紫薇花让他眷恋,乡人心地善良,为人敦厚包容,尤其是侯氏人家英才辈出,崇文重教的传统与徽州相通。当时,侯尧封为官20多年乞老归里,长孙侯震旸又考中进士,令汪文明刮目相待,便与侯氏家族及紫隄村之贤父老结下友情,决意带着儿子汪世仁、汪世儒(字学所)、汪世美寓居蟠龙江畔。
在这里,汪文明叮嘱儿子且商且儒,诗书传家,善待乡邻,和气生财。他逍遥自在,四处游览,每天寻得乐趣,又善结人缘,处事公正,两次被乡人推举为“乡饮宾”。直至过了70岁,他才回归故里。
侯汪两家比邻相善
“龙江汪氏”第三代汪日濬头脑灵活,经商有方,家业渐盛。于是,汪家在紫隄村龙蟠桥东小泾河畔购地,从家乡运来砖石木材,正式起屋建宅,取名“致远堂”。
汪日濬在这里纳韦氏为妾,生下了儿子汪之鲲、汪之蛟。汪之鲲继承父亲做派,在紫隄村经商40余年。经商之余,他“喜艺菊,每花时与客饮酒赋诗,流连不倦”。他为人真诚,乐于为人排难解纷,深受本地人信服,被乡人推举为“祭酒”。
当时,紫隄村龙蟠桥桥东为嘉定县地界,桥西属上海县。新建的汪氏宅院在桥东,前设店铺,门面高敞,后为住宅,围有马头墙,院内的“致远堂”木雕石雕极为考究,家用器具大多由休宁运来,一番徽州风情令人注目。乡人颇感新奇。
汪氏、侯氏两家子弟隔河相望,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两家比邻相善,子弟之间以文会友,以致紫隄村里形成了且耕且读的好风尚。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紫隄村的乡情民风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唯有汪氏子弟坚守家风,保持着祖传习俗。
已年老身弱的汪之蛟,为避开喧嚣,独自在亭桥北、蟠龙江西岸搭建一间“宇垂而上圆,户小而窗广”的小屋作读书处,屋外种植了数十株垂柳,取名“柳舫”。这里图书丰富,翰墨飘香。他时常邀来二三知己,咏诗、弹琴、敲棋、举觞其中,颇具逸士之风。“柳舫”虽小,却成为紫隄村一处人文胜景。
![]()
清代《紫隄村小志》附图
两地相思苦
紫隄村与休宁石田村,相隔千里,交通不便,加上时局动荡,人心不安,外出闯荡者与守在故土的家人常年忍受着相思难以相聚之苦,有的人家竟数年无音讯。
清顺治三年(1646),在紫隄村的汪之鲲遇到了烦心事:十年前,他在家乡与金氏成婚,而离家外出经商后,淡忘了家中的妻子。而金氏婚后即怀孕,日夜苦等丈夫返乡探亲,却久不见其音讯。金氏忍悲生下儿子汪起,偏遇连年兵荒马乱,度日艰难,只得拖着儿子寻到紫隄村来。
此时,汪之鲲却已在这里已经纳妾,因此对金氏的到来深感心烦。金氏不计较,只顾生活有靠,可以尽心哺育儿子。数年后,儿子初长成,金氏不愿再见到丈夫的苦脸,扭身返回了家乡。归乡没有几年,她怨愤日增,不幸抱病身亡。
乾隆年间,汪之祯长子汪羽生有汪曾怿、汪曾恂两个儿子,都在紫隄村经商,按风俗又都娶休宁姑娘为妻,两个媳妇都姓金。谁料,汪家多灾多难。汪羽埋头经商,积劳成疾,刚步入中年即病逝了。长子汪曾怿探亲途中在吴淞江不幸溺水身亡,妻子金氏扶丧归葬休宁。她悲伤难消,半年不食而逝。次子汪曾恂婚后,生了两个儿子留在石田村。可惜,未等儿子成年,他突患暴病匆匆离世。妻子金氏忍痛守寡,独自培育儿子成长。
![]()
《紫隄村小志》书影
正式转为“上海人”
汪之鲲有了新欢,就将给他带来烦恼的儿子汪起(1637~1716,字颖侯)困在店内。好在叔父汪之蛟热衷阅读,汪起有了随其读书的机会。他失去母爱,又讨厌父亲,便躲进“柳舫”,整天埋头读书,由于好学不倦,大有长进。
汪起娶昆山小澞浦徐祥之女为妻,生养了三个儿子。徐祥曾为县学头名庠生,汪起特意将他接到紫隄村来同住,让其尽心课侄。
为了长子汪钱稷(字仲应,号石庐)能拥有正宗的本地学籍,汪起决定正式落户紫隄村,入了上海县籍。汪氏宅院再次扩建,新增了“四知堂”,并在镇东市典当街购地,建造了四开间临街门面屋开设店铺。
从此,汪氏家族由“外来户”转为“上海人”。此时,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左右。
最争气的是汪起幼子汪永安(1674~1758,字存夜)。他是侯峒曾叔父侯兑旸的女婿,在家中自筑读书房,取名“吟巢斋”,整天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养性,埋头著述,虽无功名,却有情怀,成为龙江汪氏最杰出的人才。历经社会变幻之后,他更醉心于地方史志,自知无力改变世态,便有志记录历史变迁和身边事物,将心中的爱恨喜怒录于笔端,留给世人。他担忧紫隄村的往事旧迹“俱在苍茫明灭间”,若不记载,“收于邑乘,藉于村谣”,恐将永远遗忘,决意“网罗旧闻,条列体例,考之志乘,询之村耆”,认为“大而忠孝节烈,小而事物细微,凡水道之利,物产之宜,以及民生修戚,风俗盛衰,靡不毕具,洵足为考镜之资备,乡邦之典故矣。第经营草创,随得随录,未免有冗杂琐屑处。要其追往开来,阐幽发隐,使先世之流风余韵不至澌灭,诚无愧吾乡功臣也”。为此,他与侯棠(字悦舟,号南荫,侯岐曾之孙)一起忆往事,征文献,着手编写。苦心考证、积累十多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终于辑成《紫隄村小志》,如实记载了紫隄村的风土人情和因革变故。
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四日,汪永安逝世,享年84岁。生前他作出两项重大决定,一是在天马山建立家族墓地,不必再归葬休宁;二是确定龙江汪氏自七世起家族字辈为:宜秉文宗世念经吾家诗礼代闻人谨守祖仪遵恪训诒谋绳武子孙兴。这标志着龙江汪氏后人从此成为“上海人”。
汪氏龙江延续了400多年,其中沧桑后人不得而知。幸有汪家骓精心保留着光绪元年的《汪氏龙江支族家谱》。汪家驹等颇能著文,努力续记了汪氏十二世至十八世孙的家族概况,并回休宁石田探亲寻根,梳理清家族世系,编写了《汪氏龙江支族家谱(续修本)》,于2010年12月在上海自费刊印,使汪氏书香得以再传。
![]()
《汪氏龙江支族家谱(续修本)》

作者:张乃清
编辑/初审:方佳璐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