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1日的北京协和医院病房里,孙中山的身体已虚弱到连笔都无法握住。宋庆龄跪在床前,用双手托起丈夫颤抖的手腕,在遗嘱上一笔一画签下“孙文”二字。
这病根其实半年前就有了,1924年那会儿,冯玉祥请孙中山去北京,这一路奔波,肝癌说重就重了,刚过完年,史密特医生就说没法子了,现代医学也就到这了,人搬去了铁狮子胡同的行馆,又请了中医陆仲安,刚开始喝药,脚肿还真消了点,可第三次药一吃,人开始腹泻,病情一下就控制不住,到了2月24号,国民党那帮高层就急着商量准备遗嘱的事。
三份遗嘱,心里挂念的事真不少,第一份是汪精卫拿着笔记录下来的,三百多个字,把他这几十年革命的路子都写了进去,说民众得唤醒,还得联合那些能平等对待中国的国家,家里那份遗嘱,说得很清楚,孙中山讲自己忙国家大事,没顾上攒家产,家里就那些衣服书本,加上上海一套房子,都留给宋庆龄,第三份是英文的,鲍罗廷帮着写的,主要是跟苏联说,希望大伙能一起反帝,稿子是2月24号弄好的,宋庆龄在隔壁屋哭了半天,没签,一直到最后那一刻才补上。
签字那个场景,细节特别多,说是瞳孔都开始散了,何香凝一发现,马上就告诉了宋庆龄,屋里站着十几个人,孙科、宋子文都在,就连平时不太对付的派系也派人来了,宋庆龄跪在床边扶着孙中山的手,把字签完,孔祥熙后来回忆,当时屋里只有笔尖划纸的声音和压抑的哭声,外面的局势也乱,段祺瑞政府正忙着开善后会议,孙中山提的国民会议方案还悬在那里没个准信。
遗嘱留下的不只是那些字,孙中山最后那会儿嘴里一直念叨,和平、奋斗、救中国,夜里头精神稍微好点,又把同志们叫到跟前,讲三民主义该怎么做,他去世后这些事还在延续,七十四万民众去中央公园公祭签名,苏联那边特地送来玻璃棺材,出殡的时候空军飞机撒他的照片,前门那儿每五分钟就放一次礼炮,宋庆龄守着这三页纸几十年,这几页纸后来成了国共两党都尊重的一个精神象征。
往大了说,那一晚既是一个生命的终点,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一个岔路口,遗嘱把革命没完成的那种急切,变成了大家共同的任务,“同志仍须努力”这句话,后来超越了党派,他住的地方后来改成了纪念馆,屋里还照原样放着《建国方略》和中山装,后人走进去都能感受到那一晚的紧张和庄重,宋庆龄1975年临走前还说,要和孙中山一起葬在南京中山陵,她守的不只是爱情,也是整个民族在追求现代化这条路上的那股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