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旺季不旺”这成为2025年国庆假期后生猪市场的真实写照。本应是消费旺季的“金九银十”,生猪市场却出现了期现价格同步大幅下探的罕见局面。国庆假期结束后,生猪现货价格大幅下跌,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猪价已跌破12元/公斤,标猪均价更跌入“5元时代”;期货市场同样惨淡,节后首日生猪主力合约一度跌超6%,延续了节前的疲软态势。
![]()
价格走势:期现市场同步大跌
国庆期间,全国生猪市场延续9月以来的下行态势,主流成交价跌至11.0-12.0元/公斤以内,整体呈现“旺季不旺”的特征。假期结束后,下跌趋势不仅未能扭转,反而呈现加速态势。据Mysteel统计,截至10月12日,全国外三元标猪报价已跌至10.87元/公斤左右,较9月同期的13.24元/公斤累计下跌17.9%。期货市场同步跟跌。节后首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重挫近6%,次日再跌3.21%,收盘报11320元/吨,刷新该合约上市以来新低。市场看弱情绪蔓延,生猪市场迎来新一轮“至暗时刻”。
![]()
供应过剩:猪价下行的核心推手
能繁母猪存栏高企是导致当前供应过剩的根本原因。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是正常保有量的103.5%,较去年同期的4080万头虽略有减少,但仍处于高位。国庆期间,养殖端出栏意愿强烈,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部分集团企业因节前出栏计划完成不佳,导致节后供应后置,叠加养殖端悲观心态下的增量出栏行为,市场供应压力持续累积。据Mysteel数据统计,10月份养殖企业计划出栏量环比增幅5.48%,日均供应压力继续扩大。
![]()
需求疲软:旺季不旺的残酷现实
与供应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端表现异常疲软。中秋国庆假期这本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旺季,但今年却未能有效提振消费,需求端受南方高温、北方连续性降雨天气影响,且双节集中备货后终端走货明显放缓,不同区域人员流动差异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释放。此外,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也影响了猪肉需求。市场替代消费增多,牛羊肉以及禽肉、水产供应充足,居民采购猪肉的刚需一般,导致整体需求疲软格局。
后市展望:政策调控与市场转折
面对猪价持续下跌,国家已出手调控。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9月下旬,相关部门召开了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根据安排,2026年1月底前25家头部企业将合计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同时,国家也在密集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以遏制价格大幅下跌。对于猪价拐点,若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地且目标严格执行,按照10个月左右的传导周期,2026年下半年商品猪出栏量或逐步下滑,猪价可能回升。短期来看,随着天气转凉,南方腌腊需求有望在11月中下旬后逐步启动,或将为生猪市场带来一线生机。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市场期盼的真正春天,可能仍需等待来年。
免责声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Mysteel无关。本报告版权归Mysteel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