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7日,金山区特色畜禽遗传资源“枫泾猪”正式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作为太湖猪的核心类群之一,枫泾猪不仅以“最高产仔纪录达42头”闻名于世,更孕育出了百年中华老字号“枫泾丁蹄”这一美食传奇。

![]()
百年传承的“猪中大熊猫”
枫泾猪是原产于金山枫泾等地的黑猪,有着“蒲扇大耳、丁香奶头”的鲜明特征——头大额宽的面庞布满深褶,8-9对对称乳头底部的黑点。其繁殖能力超强,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6头以上,1980年巅峰时期,种猪数量达12.48万头,足迹遍布10余个省市。
枫泾猪杂交优势强,遗传性能较稳定,具有高繁殖力,高产性蜚声世界。其与瘦肉型猪种结合杂交优势强,最宜作杂交母本,世界许多国家都引入枫泾猪与其本国猪种进行杂交,以提高本国猪种的繁殖力。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动物研究小组,还曾以每头1.1万美元的高价购买枫泾猪母猪,意图解开中国母猪产仔多的奥秘,培育未来的“超级猪”。
![]()
清咸丰二年,“枫泾丁蹄”诞生,以枫泾猪的猪蹄为原料,凭借细腻肉质与浓郁胶质,斩获1910年南洋劝业会褒奖银牌、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甲等大奖、1935年德国莱比锡博览金质奖章等殊荣,1993年获评“中华老字号”称号,成为刻在上海人记忆里的味觉符号。
![]()
![]()
![]()
近年来,通过遗传改良、杂交利用,枫泾猪的遗传特性得到进一步开发,与瘦肉型猪种结合的杂交优势更为明显,更具有商业价值和科研价值,也为枫泾猪的保种和杂交利用提供了保证。
2009年,枫泾猪被列入上海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0年经修订重新发布《枫泾猪》地方标准(DB31/19-2010),2024年被列入制定农业行业标准计划。2012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枫泾猪的繁殖性能也秉承了太湖猪的高产优良特性而同时被编入《中国猪品种志》。2022年,上海市设立《枫泾猪保种及新品种培育》科技项目,促进枫泾猪品种保护及开发利用。
金山“双保险”守护濒危瑰宝
谁能想到,这头“明星猪”曾濒临灭绝。上世纪90年代后,受国外瘦肉型猪冲击,枫泾猪因出栏慢、含脂量高逐渐被冷落,最低谷时仅存79头母猪、7头公猪,仅剩4个家系。为守住这份基因财富,金山区打出保种“组合拳”,构建起活体与基因的“双保险”体系,在金山相关区域设立枫泾猪保种场及备份场。
在政策扶持上,最新出台的《金山区枫泾猪种质资源保护财政补贴细则》明确,对区级以上保种场给予活体保种补贴与分子(基因)保种补贴。在技术保障上,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遗传材料的保藏,不仅为枫泾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还为未来的遗传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
保种场里更藏着“硬核”防护。外来人员需闯过“三级隔离+四次洗澡”的严苛关卡:先经30秒喷雾消毒、4小时检疫,再完成24小时隔离与二次采样,全程更换专用衣物,随身物品需臭氧熏蒸2小时。饲养员则“以场为家”,有的数月不归,产房里甚至架起折叠床,24小时守护产崽母猪,这份细致让枫泾猪核心群已恢复至6个家系、200余头种猪的规模。
从保种到上桌的“新生之路”
如今,这份国家级“身份认证”正为枫泾猪打开新未来。我区企业注册的“沪满香”商标正让久违的本土猪肉香重回餐桌。而老字号“丁义兴”更量身打造高端黑猪丁蹄,凭借非遗工艺与本土原料的结合,冲击上海伴手礼市场。
种源是农业的“芯片”,枫泾猪就是金山三农的“金芯片”。下一步通过持续进行提纯复壮工作、加大血统数量和生产母猪规模、开发利用肉质和繁殖性能优势培育新品种的实施,让枫泾猪既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引擎。
来源:“金山三农”微信公众号
编辑:俞岚婷
责编:俞岚婷、陆辰丽
审核:陈建军、林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